為什麼一匙鹽可以抵過千萬美金?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從永續(Sustainability)的角度來揭開這件事的真相。
在前一篇《聯合國永續議題專家蘇慧貞教授:與 AI 共舞需要兩種關鍵能力!》中,台灣地區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主理人、台灣的國立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慧貞教授,以新科技的省思,以及偏遠村落的小故事,告訴我們未來永續議題的下一步挑戰會與教育的品質有關。今天,我們就此話題來進一步延伸。
一瓢匙抵過千萬美金
「假設說在這一個遙遠的村落,有一個長年沒有辦法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比如是腹瀉,或者是其他無法控制的傳染病,你可能會想要給他一套非常複雜的建議或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可能包括飲用水應該經過什麼樣的處理過程,當地還需要建置什麼系統,甚至修改政策。」
但是,這些或許都有點「遙不可及」,因為從人力資源、 環境、設備來說,都是非常重大的投資,曠日費時,「醫生可以明確開出藥物處方,但是當地就是沒辦法買到這些藥,或沒有藥商願意量產 ; 科學家可以提出完整的淨水系統方案,但當地沒有任何條件完成相關的系統建置。」
在其他相對富裕的地區或國家能夠循序漸進落實而成的解決方案,放在貧瘠的世界中,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當這些反映在地實際情況的資訊回到實驗室,我們就得換位思考:
「也許在這個村落數百年的飲食文化習慣就是生食,這個村也不會遷村,這裡的人月收入也不會從每個月二十美金變成兩千美金,也沒有任何藥廠或公衛系統建置的條件,相關法規也不可能改變或是落實,那應該怎麼辦?無論你中間經過多少研究、分析、數據整合,到最後得到的可能就是一個非常簡單而關鍵的結論,」蘇教授揭曉答案:
「比如一位村民每天必須攝取到足夠的一匙鹽,換言之,我們能夠更有效做到的就是改變他們體內鈉離子或鉀離子的量。」蘇教授強調,關鍵的還是 local action(在地的行動)以及 feasibility(可行性)的問題,這些都比複雜的科學理論來得更關鍵。
千萬美金的投資,或許可以在數年時間內建立藥廠、醫院,改善飲水系統;而透過每日食用鹽份量的調整,改變鈉離子或鉀離子在當地人體內的濃度,卻能夠更快速有效地改善在地村民普遍的腹瀉問題。
「妥協」的依據來自「價值」
「因此,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來說,最大的挑戰,不是每一個目標如何進展,而是這些目標在不同的地方、時空背景中如何適用,換言之,『可行性』絕對是永續議題的關鍵核心!」
蘇校長強調, 所謂的科學技術,勢必要經過非常多的調整與挑戰,在這當中一定會有很多策略轉換,經過「妥協(compromise)進而「實現(realisation)」:
「科學跟技術研究的後面,常常都會導引出在公共政策上的『簡單結論』,比如打不打疫苗?不同年齡各打多少?打了以後要隔多長時間才能再進行後續治療?如果體溫超過多少又要採取什麼措施? 這些問題後面,都有科學可循,而有能力的決策者,或有能力運用知識、資源去運作經濟模式的人,他們的課題會在於『妥協』。」
「妥協」,是一件大家一起向前走的事,那麼,如何依據?
「妥協的依據來自『價值(value)』,比如我們來看看 Leave no one behind (不放棄任何人)(注1)這句話,難道是擔保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不需要需要勞動、不需要工作,想要什麼就給他什麼,豐衣足食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不,當然不是。我想,這句話的『價值』應該在傳達,如何在能做到的最大範圍上針對目標族群提供支持與協助。」
那麼,怎麼樣的協助才是有效的?以提供平板給學童來說,教育數位化之後,若沒有足夠的資源去引導、陪伴,那麼,孩子自由徜徉於網路世界中,是福是禍?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貧瘠地區,有了平板,卻可能沒有網路,或者網路有了,卻可能繳不起電費。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真正需要的『價值』,或許就是父母、師長的有效陪伴。」蘇教授最後提醒。
注1:2015 年 9 月聯合國通過「2030 永續發展議程」,公布了接續千禧年發展目標 (MDGs) 的永續發展目標 (SDGs),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Ban Ki-moon)提出了「不放棄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的永續發展核心精神,宣示聯合國要改善全人類生活品質的核心精神與決心。在全球各國共同努力下,相關目標在2019年已展現具體持成績,但在2019年末全球爆發新冠疫情後,相關目標又開始面臨多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