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科技鋪天蓋地席捲人類生活的此刻,台灣地區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主理人、台灣的國立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慧貞教授,接受《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採訪,提醒各界、甚至每個人,莫忘時時刻刻對新科技反省、甚至提出批判,並且以永續(Sustainability)議題來看待這些不斷變化的趨勢。
「AI 的無所不在,更讓我們沒有空停下來,我認為尤其是決策者,不論在哪一個領域,都更應該超越個人,而思考到整體結構面的問題。今天我從教育切角提出幾個場景,大家一起來反思看看。」
「好的老師」跟「不好的老師」
這裡所謂的「老師」,可能是人,也可能是 AI。
大家應該不難發現,人類對 ChatGPT 之屬的「交流」,提問者若「問得好」跟「問得不好」得到的答案或反饋是天翻地覆的不同,因此,蘇教授指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你要怎麼樣引導 AI?」
人持續在訓練 AI 的邏輯,好的、不妥的邏輯都在被訓練,這就跟教育一樣,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論身處校園還是在人生的學習殿堂,遇到好的老師,結果會越來越對,遇到不妥的老師,後果也會越來越不一樣。
「而我們現在無法掌握的是,你不知道有多少『好的老師』與『不好的老師』一直在訓練 AI ; 而反過來,AI 持續在引導人類、甚至引導下一代的孩子的是什麼內容,也面臨各種變數。」這就好像現在許多忙碌的父母,把一台平板丟給孩童一整個下午,以為孩子一個人乖乖待在同一個地方就是好事,而實際上,你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在瀏覽什麼內容,而在當今的 AI 場景中,這樣的可能性更將是無底線地放大。
就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的議題為例,ChatGPT 的內容,因受到其中數據、資訊的限制、制約,可能存在各式各樣的偏見,甚至歧視,「孩童、甚至成年人都可能在碰觸社會群體或跨文化議題時,在性别、種族、文化、宗教等話題上,被植入不妥的價值觀。」
「不平等」會越來越嚴重
首先,人與人間的落差會越來越大,ChatGPT 可能只被對能掌握科技的人群所使用,並且為他們帶來某種優勢或是益處,其他人可能較無法享受到 ChatGPT 帶來的「好處」,而這些落差可能加劇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再來,如果這些技術和資源只被一些特定的社會群體所擁有和掌握,將導致社會的不平等更加嚴重。
蘇教授也提到了一個更宏觀的視角:體系與體系之間的「較勁」:
「將來會不會有更複雜的『體系們』在彼此挑戰?西方世界用英文或其他語言在訓練 AI,華語世界也在用中文訓練 AI,或許這些全球中的強勢語言在 AI 發展里程上踩著比較快的腳步,但想一想,全世界有多少語言,而目前在 GPT 主要運作的語言只有 67 種,這意味著什麼?」
蘇教授強調,越小眾的語言,與新科技結合就越不易,而 ChatGPT 的出現,也提醒了我們,更大幅度的不平等危機已經漸漸浮上檯面。
兩種能力決定你是否與 AI 永續共存
蘇教授特別提醒,在與 AI 並肩而行的時代中,兩種關鍵能力特別重要:
「從文藝復興以來,人類所有發展都和兩種關鍵能力高度相關,如今面對 AI 的衝擊亦如是,那就是『邏輯力』與『表達能力』。我們就回到訓練 AI 這件事上,這兩種關鍵能力決定了你是否能善用 AI,進而也影響到了 AI 如何在下一步反過來如何影響這個世界。」
而在這個過程中,便存在一種風險或變數,在於人有沒有沒有足夠完整的跨領域知識,因為 AI 受限於既有的資訊或數據,極有可能提供錯誤或不妥的內容給人類,而人類在自身知識掌握不足的情況下,對於 AI 所提供的資訊是否正確便難以掌握,因此可能被誤導,進而在對世界的理解中產生誤判。
最後,從永續的角度上,蘇教授還有一個重要提醒:「是否針對目標族群提供符合時空背景的方案,解決到每個地方的實際問題?」比如偏遠地區的小村落有著常態腹瀉問題,但文明社會醫院開出的處方籤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當地種種因素不可能接觸到該種藥物,或者即便實驗室提供足夠的數據證明該藥物有效,但廠商基於利益考量而不願意開發,「那麼,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方案,比如,透過教育或其他途徑,改變他們的飲食方式?」
「再了不起的科學發展,如果沒有真正落實到社會群體中帶來平衡的助益,意義就不大,甚至可能帶來其他後續問題。我認為,講到 AI,也講到永續,大家共同面臨的下一步挑戰會是教育的品質,你可以從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第4項開始思考,但其實這一切關聯到失活中的所有面向,所以,不只是 Quality of Education,更是 Quality of Life!」
《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將會在下一篇蘇教授的採訪文章,與大家更進一步深入到案例中的偏遠村落,探究永續與世界的更多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