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cons 中文
  • SDG
  • ESG
  • 領導力
  • 商業
  • 國際
  • 健康
  • 傳承
  • 創新
  • 娛樂
  • 更多
    • 女性
    • 學術
    • 文化
    • 最新
    • 生活
    • 科技
    • 觀點
    • 關於 《The Icons》
  • English 英文
登入/註冊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The Icons 中文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女性

台灣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慧貞教授:面對全球永續發展挑戰,唯有我們相互理解才能推動 SDGs 向前

Chris Chung 鍾和耘 by Chris Chung 鍾和耘
2023.11.15
in 女性, 學術
台灣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慧貞教授:面對全球永續發展挑戰,唯有我們相互理解才能推動 SDGs 向前

台灣的國立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慧貞教授,於 9 月在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舉辦的「2023台英永續發展論壇」中,提到面對氣候變遷等全球性議題,應重視永續人才培育。

目前也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台灣指標平台(SDGs Index Taiwan)發起人的蘇慧貞教授,在接受《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的後續專訪中,繼續延續論壇主題談到高等教育在永續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全球如何面對全球永續議題的挑戰, 還有未來世代公民應具備的素養。

You might also like

以科技與永續為核心,開啟臺灣與劍橋對話!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蔡宏營博士:推動亞洲創新進入歐洲決策核心

從倫敦對話世界,花漾量子文化創辦人黃韶琴:藝術是鏡子,也是幻象

ESG 不是應付作業,是重新定義存在價值!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台灣企業正在發生一場靜默革命

 SDGs 的關鍵在於「解決方案走不走得通」

面對 SDGs,我們迫切需要解決方案。(圖:SDGs Index Taiwan)

面對 SDGs,蘇慧貞教授表示不再只是「我們相不相信它」,而是「我們有沒有答案」及「解決方案走不走得通」的問題,她提到:

「不同世代因為多元需要而發展出不一樣的思想體系,SDGs 從最早 30 年前『永續發展』這個詞彙,到現在大家制定出一些目標,例如再生能源的議題,現在已經不是我們相不相信再生能源,而是我們能否讓大家有個可負擔的解決方案。我們必須知道,1 年有 200 萬收入的人,跟 2 萬收入的人能夠負擔的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談到高等教育對培養永續人才的重要性時,蘇慧貞教授以成功大學來舉例:

「比如今天成功大學決定 99% 都必須使用再生能源,那比成功國小或成功幼稚園決定要不要再生能源就會有天壤之別的影響,因為大學從主、客觀的資源條件來說就是比較多,而越大規模的大學越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力,同理,也可以把這套邏輯放到全世界任何其他高等教育機構來看,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她也提到,柏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公布了 2050 年要達到淨零的計畫;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也提出新措施來達到 SDGs 的目標;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甚至在多年以前就決定停止新建任何建築物,只打算翻修原有的大樓。

蘇慧貞教授也提醒,不論是「終結化石燃料(Fossil Free)」的倡議帶動國際從相關產業中撤資,或者重新制訂學生的畢業標準,讓畢業生更加符合未來需要的人才,大學有很多不同的面向可以努力。

大學必須做出「痛苦的抉擇」

高等教育對 SDGs 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圖:SDGs Index Taiwan)

不論是從環境端直接負起責任,或者透過社會影響力改變社會,蘇慧貞教授認為關鍵的挑戰是大學必須做出很多「痛苦的抉擇」,不論是資源配置或課程上的重新調整,同時也需要跟社會來溝通。

「在努力的過程裡面,是不是能夠撐得起寂寞,或者忍受各界批判,也許大家沒有耐心看到最終成果,或者大家對成果很陌生、沒辦法很快給予很多掌聲,這些對大學來說都有關『痛苦的選擇』。我們總是說『以身作則(Lead by example)』,確實要先去努力,『典範(Example)』才會出來。」她強調,必須堅定地認知到這些就是大學必須要做的事情。

蘇慧貞教授接著話鋒一轉,提及許多亞洲的大學需要加強的面向:

「我確實覺得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論是尊重也好,容忍也好,大學被大家保護得很好,而沒有負起直接的責任,我一向相信大學在期待學術自由的同時更應該高標準檢視自己,這樣才能理直氣壯主張學術自由。但這未必表示大學現在要急著衝鋒陷陣,大學必須嚴肅看待我們所面臨的危機,隨時自我反思。」

必須透過全球視野來擁抱 SDGs

蘇慧貞教授參與 STS 年會。(圖:SDGs Index Taiwan)

「我們必須理解今天世界上沒有一個問題是可以用單一方法來解決的,而是超越單一國家、亞太,甚至從全球的規模出發,」蘇慧貞教授接著談到在面對像氣候變遷的全球危機時,人們該用什麼樣的思維來應對:

「我們需要從全球的視角來理解彼此的選擇與限制,去理解各自擁有的資源有限而不得不做出有限的選擇,當我們對你我的限制有更多理解之後,就可以發現無法一步到位的原因,而不是你覺得我不可思議、我覺得你不可理喻,這樣就能一起前進,而不是我卡住你、你卡住我。」

蘇慧貞教授用探戈(Tango)的比喻繼續說明:「我一直覺得我在成功大學能夠推動那麼多 SDGs 工作,也是因為我的背景能夠理解各方的需求,進而建立ㄧ個完整的系統,『彼此前進』必然需要『彼此犧牲』,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還蠻像跳探戈的,你退ㄧ步,然後我進ㄧ步,如果我一定要很快,你老是跟不上,那一定跳不下去,最後跌倒。」

蘇慧貞教授相信,資源多一點的人協助資源少一點的人一起往前走,是解釋 SDGs 最好的畫面:

「假設印度的 10 幾億人就是沒有辦法使用再生能源,那全球的溫度降得下來嗎?所以你看比爾蓋茲(Bill Gates)去到那些非常貧脊的地區,然後努力地用腦袋跟資源去找出那個地區才能有的答案,因為些地區如果不改變,大環境就是繼續瘋狂升溫,同樣的邏輯,放諸四海皆準。」

蘇慧貞教授另外分享 10 月遠赴日本參與社會科技論壇年會(STS Forum),在其中一場以「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為主題的論壇中提及台灣自 2002 年以來實施各項法律,以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並支持永續發展。其中包括 2015 年的《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以及 2023 年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後者強調個人、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合作,同時納入原住民和弱勢族群的權益保障。

在年會之前,蘇慧貞教授也參與 Elsevier Japan 舉辦的研討會,以「探尋產、官、學間具社會意識的夥伴關係之路」為題,闡述我們須以全球的視野,以及跨部門的合作,來推進 SDGs。

公民有權利也有責任參與 SDGs 

SDGs 需要全體人類共同推動。(圖:SDGs Index Taiwan)

蘇慧貞教授認為,我們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會影響到他人與未來,「我們需要認知到自己只是一個階段的過客,在那個階段我們要思考的不是當下,而是在更大的時間與空間裡流轉,對成功大學來說,更優質的公民有能力把自己放在長一點的時間軸線、寬一點的地理世界中思考。」

蘇慧貞教授也提到她在今年暑假帶學生學習 SDGs 的經驗:「他們對氣候變遷的關注,從自己班級的作業做到從社群媒體上串聯國外的學生,例如十幾歲的瑞典女孩跳出來呼籲大家關心氣候變遷,即使她沒有答案,但是她有權利叫大家趕快來想答案,也反映不同的年齡、身分、能力、教育背景都有資格、有權利,也有責任去參與。」

「而我們也需要清楚理解這個艱辛的挑戰,必須經過跳探戈的過程,解決方案才會出來,我能夠陪伴他們,讓他們感覺更加有能力去成就一些事,就是最值得開心的一件事。」蘇慧貞教授欣慰的說。

蘇慧貞教授:想被人理解的唯一方法,就是先去理解別人

蘇慧貞教授指出,想被人理解的唯一方法,就是先去理解別人。(圖:SDGs Index Taiwan)

為了應對未來挑戰,蘇慧貞教授表示每個人都必須成為世界公民,「我覺得更重要的問題是去定義世界公民要有什麼樣的能力跟視野,不只是有能力去承擔責任,也必須擁有人文素養及社會關懷,如此他在承擔領導的角色、構思出創新方案的同時,也能被充分的信賴與支持。」

蘇慧貞教授所預想的世界公民能尊重差異、寬厚包容,並理解他人的限制,理解什麼樣的解決方案最符合人性,如此才會被他人期待跟依賴,她也認為必須從高等教育來著手:

「只有在精神上是自由的,在態度上是勇敢跟包容的,在視野上是全球出發的,行為上負責並且實踐的人,他才會被信賴跟支持,」蘇慧貞教授表示,視野跟態度會決定能力在什麼樣的格局裡發揮,並強調在能力的基礎之上,也只有能充分理解並包容他人的世界公民,才可能有勇氣跟別人一起前進。

「想被人理解的唯一方法,就是先去理解別人。」

延伸閱讀:

聯合國 SDGs 專家蘇慧貞教授:我們正站在培育下一世代永續人才的十字路口!

成功大學成全球SDGs領頭羊!前校長蘇慧貞:「定錨」決定了一切

Tags: academicClimate ChangeNCKUSDGs蘇慧貞校長
ShareShareTweet
Chris Chung 鍾和耘

Chris Chung 鍾和耘

《The Icons》行銷企劃,關注 ESG 與永續議題,興趣是Netflix、社會運動與遊戲,愛、知識、自由是畢生的追求,相信走在同條路上就一定會相遇。 《The Icons》 debuty marketing manager, care about ESG & SDGs, passionate about Netflix, social movements, and games. Love, knowledge, and freedom are lifelong pursuits. Believes that walking the same path will surely lead to encounters.

推薦閱讀

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蔡宏營博士。(圖:The Icons)

以科技與永續為核心,開啟臺灣與劍橋對話!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蔡宏營博士:推動亞洲創新進入歐洲決策核心

by Nelson Tseng 曾竣賢
2025 年 7 月 23 日

...

花漾量子創辦人黃韶琴。(圖:黃韶琴)

從倫敦對話世界,花漾量子文化創辦人黃韶琴:藝術是鏡子,也是幻象

by Gary
2025 年 6 月 27 日

...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圖:臺灣數位企業總會)

ESG 不是應付作業,是重新定義存在價值!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台灣企業正在發生一場靜默革命

by Gary
2025 年 6 月 6 日

...

Salpha Energy 執行長 Sandra Chukwudozie。(圖:Vanguardngr)

Salpha Energy 執行長 Sandra Chukwudozie:用一盞太陽燈,點亮非洲的永續希望

by Alicia Tan
2025 年 5 月 28 日

...

曼谷東南大學副校長 Dr. Pattarada Rungruang(左)、中華少年成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魏名聰(中)、肯亞青年代表 Kimanzi Margaret Wanjiru(右)。(圖:2025 UN-SDGs Bootcamp & Forum)

30 國青年齊聚曼谷宣讀《曼谷青年永續宣言》!聯合國永續目標論壇發起人魏名聰:當世界需要重構,教育也該重新定義

by Alicia Tan
2025 年 5 月 12 日

...

Next Post
首闖英國前瞻科技大展 CogX Festival!台灣國研院主任張美瑜:台灣半導體有能力與全球合作開創新局

首闖英國前瞻科技大展 CogX Festival!台灣國研院主任張美瑜:台灣半導體有能力與全球合作開創新局

熱讀

由上至下、左至右為:白袍人生學院創辦人 張益豪醫師、中醫大新竹附醫執行長張宜真、醫學影像敘事者高愷蓮、越 功能醫學診所院長陳君琳;台灣牙醫行銷學院創辦人林建佑醫師、悅庭牙醫診所院長曹皓崴、好日子診所院長黃煜晏、《The Icons》執行長許復。

走出診間的那一步,白袍人生學院:打造屬於自己的敘事空間

2025 年 7 月 15 日
李奧國際集團

李奧國際集團董事長暨創辦人王孝璿:百年企業的 DNA 必刻著對世界的共情

2024 年 5 月 16 日
稻盛和夫哲學文化協會創辦人張文澤。(圖:張文澤)

稻盛和夫哲學文化協會創辦人張文澤:以哲學之道,鋪展心靈與永續共生的未來

2025 年 5 月 23 日
李奧國際集團董事長王孝璿(圖:李奧國際集團)

進軍全球醫療版圖!李奧國際集團董事長暨創辦人王孝璿:以持續收購優質企業打造永續商業模式

2025 年 2 月 12 日
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青商會會長林維洋。(圖:林維洋)

藝術不只是表演,而是穿越疆界的力量!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青商會會長林維洋:讓音樂成為改變世界的語言

2025 年 7 月 7 日
Patrick McDowell 創辦人兼創意總監 Patrick McDowell。(圖:Gay Times)

時裝設計師 Patrick McDowell:用一件升級再造的晚禮服,把永續縫進時尚靈魂

2025 年 7 月 21 日

The Icons

  • 關於 《The Icons》
  • 隱私權政策
  • 使用者條款
  • 女性

主題分類

SDG 商業 傳承 學術 生活 ESG 國際 創新 文化 科技 領導力 健康 娛樂 最新 觀點

語言轉換

繁体中文

聯繫我們

Email: hello@theicons.net

   

© 2025 THE ICONS COLLECTIV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登入或創建您的帳戶
或使用
登入中請稍後...
忘記密碼?
使用其他帳號登入
或使用
登入中請稍後...
我已經是會員? 登入
或使用
登入中請稍後...
請輸入您的會員帳號或電子郵件地址以繼續。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English 英文
  • SDG
  • ESG
  • 領導力
  • 商業
  • 國際
  • 健康
  • 傳承
  • 創新
  • 娛樂
  • 學術
  • 文化
  • 最新
  • 生活
  • 科技
  • 觀點
  • 關於《The Icons》
  • 登入

© 2025 THE ICONS COLLECTIV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Are you sure want to unlock this post?
Unlock left : 0
Are you sure want to cancel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