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北市英僑商務協會(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aipei,以下簡稱「英僑商會」)主辦的 Better Business Awards,於 2025 年 9 月 17 日在台北晶華酒店舉行,今年邁入第九屆,從最初的企業表揚活動,逐步發展為觀察台灣產業趨勢與國際接軌程度的重要指標。入圍與得獎名單橫跨科技、製造、能源、醫療、食品、旅遊與文化品牌,看似多元,實際上呈現出一個明確方向,企業正在重新定義「價值」的含義。
Better Business Awards 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只評估成果,而是評估「企業如何思考、如何選擇、如何行動」。英僑商會長期以國際企業治理與永續架構作為評選基準,因此每年獲獎企業的優異成就,某種程度上就是企業堅韌面對全球變局的縮影。今年尤為明顯,永續戰略、氣候行動、能源轉型、健康科技、社會模式與品牌文化,這些關鍵詞不再停留在報告或口號,而是被真正放進商業模型與決策核心。「如果你仔細看今年的入圍與得獎企業,就會發現一件事,他們不是在跟著趨勢,而是在定義趨勢。」在接受《The Icons》艾肯仕國際名人誌專訪時,台北市英僑商務協會執行長吳禹萱分享這些獎項的本質:
「Better Business Awards 從來不只是選出表現最好的企業,而是呈現出未來十年值得被追隨的企業樣貌。我們關注的,是那些真正推動產業變化、改寫市場節奏的人。」

領導力的核心,是重新定義市場的能力
在許多人的想像中,領導力往往與頭銜、資歷或企業規模畫上等號。但今年的「最佳企業領袖獎(Business Leader of the Year Award)」徹底翻轉了這種舊有觀念。入圍的企業來自截然不同的產業,有科技、有製造、有國際品牌,也有專業服務機構;他們的風格各異,卻展現出相同的核心特質,看得比別人更遠,整合資源更快,並在關鍵時刻推動變化,帶著企業在市場轉折中找到新的位置。
今年的「最佳企業領袖獎」得獎者永悅健康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陳俊嘉,是這種新型領導力的最佳代表。他並非來自傳統醫療體系,而是從數據與平台的角度切入,重新定義健康產業。他帶領團隊將健康內容、運動行為追蹤、保險合作與醫療資源整合成一個可擴張的平台,建立完整的健康生態系,讓健康從醫院走進日常生活、職場與社區。
永悅健康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長並不是等待機會,而是主動打造機會。他們從 B2C 走向企業健康管理,再與保險產業合作,將「健康」從成本變成戰略資產,讓企業願意投入,讓使用者願意參與。這種做法不只是商業模式創新,更是對整個產業的重新編排。
「永悅健康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在現有框架裡調整位置,而是直接打造出一條新路,讓市場必須跟著改變。」在吳禹萱眼中,真正的領導力不是等待環境成熟,而是率先建立新的環境。

入圍者同樣展現了不同面貌的領導實力。台灣福斯集團總裁暨台灣奧迪在 Rahil Ansari 的帶領下,面對汽車產業的劇烈變動,啟動全面轉型。他們不再只是一家車廠,而是以智慧移動與永續策略重新布局電動車市場,讓國際品牌在台灣展現真正的前瞻與責任。
鉅田潔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黃千鐘博士,從科學研究出發,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高價值的國際級生物材料。這不只是技術突破,更展現中小企業也能以創新擴大影響力,把台灣的永續科技推向全球供應鏈。
這些領導者的背景各不相同,但他們的共通點清晰而有力,看見趨勢,敢於行動,並帶著企業一起走向未來,「領導力的本質,不在於你掌握多少資源,而在於你能不能帶著別人一起前進,並在改變發生前就先準備好。」
永續不再掛在牆上,而是進入企業的決策核心
如果領導力獎談的是「誰能帶企業走向未來」,永續相關獎項反映的則是「企業是否具備長期走下去的能力」。今年的「最佳企業氣候行動獎(Climate Champion Award)」與「最佳再生能源獎(Green Energy Award)」從不同角度展現企業如何面對環境變化、政策壓力與能源轉型,並將永續真正納入經營邏輯,而不是停留在口號或報告中。
「最佳企業氣候行動獎」得主恆隆行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市場對「代理商只能跟著品牌走」的印象。它從選品標準開始,把耐用性與環境友善列入門檻,避免產品進入市場後快速被淘汰。同時,它建立回收、檢測、整新系統,讓家電重新進入市場,真正形成循環經濟。
「很多人把永續當成本,恆隆行卻把它做成效率,」吳禹萱說,「重點不在於永續能不能營利,而是你能不能用永續重塑和市場的關係,真正把它變成價值。」

今年的入圍「最佳企業氣候行動獎」的企業,也讓永續的定義更加立體。海神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從海洋資源出發,以技術監測、復育機制和政策合作建立藍色經濟模型,不只解決環境問題,更打造新的產業機會。多利多國際食品則把減碳、節能與供應鏈透明化納入日常營運,證明食品品牌也能以 ESG 為核心,提升競爭力與信任度,「永續沒有單一路徑,但一定要走進企業的內部系統。」
「最佳再生能源獎」得主雲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角色。它不只開發電廠,而是扮演「整合者」,把政策、土地、技術、資本與企業需求連成完整的供應鏈,讓綠電真正成為可採購、可管理、可擴散的能源。

而入圍「最佳再生能源獎」的企業,則讓這個產業鏈更完整。巨博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注在開發流程、法規與技術協調,確保離岸風電專案能真正落地;台灣韋能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則以大型電廠建置與國際級運營經驗,展現再生能源在台灣的執行能力與產業深度。
「真正的改變不是做幾件環保專案,而是用永續重新定義企業怎麼運作每一件事。」吳禹萱表示,永續已經不在牆上的標語,而是走進策略會議、預算配置、產品設計與品牌核心,而當企業願意用長期視角看待永續,它就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競爭力。
當健康、社會與教育成為企業的戰場
當永續逐漸成為企業的基本門檻後,今年有三個獎項讓人看見更深層的轉變,企業開始重新思考「人」。這裡所說的「人」,不是把人當成市場對象,而是看見健康、照顧、教育與社會連結背後的真實需求。「最佳創新健康福祉獎(Innovation for Wellbeing Award)」、「社會企業獎(Social Enterprise Award)」與「年度英國校友會獎(UK Alumni Association of the Year – ESG & UK Education Impact Award)」這三個獎項雖屬不同領域,卻指向同一件事,影響力正在回到人與社會的核心。
今年的「最佳創新健康福祉獎」由美敦力醫療產品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作為全球醫療科技領導者,美敦力在台灣並未停留在銷售醫材,而是重新思考醫療服務應如何被提供。他們透過智慧設備、遠距照護與數據分析,讓醫療不再侷限於醫院,而能延伸到家庭、社區與企業現場,既提高效率,也減輕醫療體系負擔。吳禹萱指出:「美敦力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技術有多先進,而在於它讓科技回到改善生活的核心。」

入圍企業也展現健康產業的跨界力量。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運用通訊與雲端技術打造智慧健康平台,證明電信也能成為醫療體系的一環;惠生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精準健康產品與數據應用,讓健康管理更個人化、更前置化。這些案例說明,健康已不再只是醫療產業的議題,而是一個跨產業整合、持續擴大的價值鏈。
「社會企業獎」的得主直接跟農夫買,則用最具體的方式詮釋「解決問題也是一種商業模式」。他們不是在賣農產品,而是重建整條農業供應鏈,讓小農獲得合理收入,讓土地被永續使用,讓消費者理解食物來源。透過平台設計與透明機制,他們把「公平」變成可以規模化與增值的商業邏輯,「社會企業的力量不在感動人心,而在建立可持續運作的系統。」吳禹萱強調,一家社會企業是否成熟,要看它能否自我運作、持續擴張,並真正改變結構。

入圍企業同樣具有深度。水源地文教基金會長期投入偏鄉教育與資源不均,建立在地師資與長期陪伴模型;綠籽文創股份有限公司透過飲食、餐桌與社區設計建立社會連結,讓文化不只被保存,而能被參與。這些案例證明,社會價值與商業能力正逐漸合而為一。
年度英國校友會獎」得主英國劍橋大學台灣校友會,讓校友之間的情感連結進一步延伸為知識交流與跨界合作的行動,展現教育在社會中的持續影響力,「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識,而是建立能力與視野。」吳禹萱認為,英國劍橋大學台灣校友會做的不只是校友活動,而是建立一個能輸出人才、促成跨界合作的平台。

此外,入圍的英國諾丁漢大學臺灣校友會與社團法人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台灣校友會,同樣展現高度的連結能力,有的與產業合作開發專案,有的搭建國際論壇,讓校友會不再是聚會,而是一股資源流動與知識共創的力量。
永續與文化,決定企業能走多遠
今年還有兩個獎項,更能清楚看見企業的格局正在被重新定義,「永續發展獎(Sustainability Award)」檢視的是企業的內功與治理深度;「蘇格蘭烈酒永續卓越獎(Spirit of Scotland Award)」,則觸及品牌的文化層次與歷史視野。它們談的不是績效,而是企業能否建立一套可以被長期傳承的價值系統。
「永續發展獎」得主海神全球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關鍵案例。它並沒有停留在單一產品或專案,而是從商業模型的最初設計,就將「海洋」視為可以治理、可以合作、可以創造經濟價值的共同資源。他們建立海洋監測技術、與漁業端合作、參與政策制定,把環境保護變成產業鏈的一部分,不僅解決問題,還開創新市場。吳禹萱指出:「海神最值得關注的地方,是他們不是把永續加進商業,而是用永續去定義商業。」

入圍企業展現了同樣的深度,只是以不同方式落地。六福旅遊集團將永續融入飯店營運、旅遊體驗與生態教育,讓旅遊不只是消費,而是一種理解與參與;達和環保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則把廢棄物處理提升為資源再生,建立完整循環體系,讓「減廢」轉化為「價值」。這些企業證明,永續已經不再是附屬專案,而是決定企業能走多遠的根基。
如果永續發展獎看的是「企業如何自我建立系統」,那麼「蘇格蘭烈酒永續卓越-殿堂品牌獎(Spirit of Scotland – ESG & Sustainable Excellence The Grand Cask Award)」得主台灣保樂力加股份有限公司則帶到一個更高層次——品牌能否形成文化。台灣保樂力加股份有限公司從來不把自己定位為酒商,而是一個文化策展人。他們推動威士忌教育、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傳承釀造工藝,更重要的是,把永續釀造與產地保護納入品牌核心。對他們來說,產品不只是商品,而是一段歷史、一種態度、一套價值,「保樂力加真正強大的地方,是它讓品牌成為文化,而不是行銷。」

另外,還有嘉馥貿易有限公司獲得「蘇格蘭烈酒永續卓越-獨立酒廠獎(Spirit of Scotland – ESG & Sustainable Excellence The Independent House Award)」,看似規模較小,卻以極高的專注度展現品牌深度。他們堅持品質選物、維護透明供應鏈、投入永續包裝與在地文化推廣,不追求擴張,而是追求標準。一個品牌能成長容易,但能被尊敬很難。嘉馥貿易有限公司證明,小型企業也能建立清晰立場,並在國際市場獲得辨識度。正如吳禹萱所說:「品牌的高度不是來自規模,而是來自選擇。」

吳禹萱說,這兩個獎項並不是在比較產業,而是在探問同一件事:一家公司是否擁有足夠的格局,去建立一套可以影響他人、留下痕跡的文明。而當永續成為治理結構的一部分,當品牌承載文化與責任,企業就不再只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參與時代的塑造,「企業做到最後,真正留下來的不是產品,而是一種被世界記住的方式。」
勾勒出企業的下一個十年
Better Business Awards 今年的八個獎項,像是一張逐漸清晰的藍圖,勾勒出企業未來十年的走向。從「最佳企業領袖獎」可以看見,領導力不再只是管理組織,而是看得比別人更遠、做得比別人更快、帶著整個產業一起前進的能力。從「最佳企業氣候行動」與「最佳再生能源獎」,我們看見企業不再只是在回應政策,而是主動建立永續競爭力,把環境挑戰變成市場機會。
「你會發現,這些企業不是在等待規則,而是在參與制定規則。」吳禹萱提到當「最佳創新健康福祉獎」、「社會企業獎」與「年度英國校友會獎」陸續揭曉,另一個趨勢更加明顯,商業不再停留在提供產品或服務,而是深入理解問題本質,為社會系統重新設計運作方式。企業不只是進入市場,而是介入生活,讓價值得以真正落地:
「對我來說,最有力量的企業,是那些敢正面面對現實問題,並用商業去解決它的人。」
而當視角走到「永續發展獎」與「蘇格蘭烈酒永續卓越獎」,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浮現,企業最後留下的是什麼?這些企業名字之所以被記住,不只是因為成功,而是因為他們讓永續成為信念,讓品牌成為文化,讓影響力成為可以被傳承的力量。這些案例證明,真正走得長遠的,不一定是最大規模的企業,而是最有靈魂的企業。
「得獎是一時的,但成為典範是一輩子的。」吳禹萱深信,Better Business Awards 的價值不在頒出獎盃,而在於提出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未來的好企業應該長什麼樣子?這場獎項從來不是終點,而是一種長期選擇,一種推動力,一種集體方向。當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走上這條路,台灣將不只是參與全球市場,而是有機會定義全球價值:
「對我來說,得獎只是表面,真正重要的是一家公司願不願意被看見、被提問、被期待。Better Business Awards 的價值,在於讓企業有勇氣公開自己的立場。真正值得被記住的企業,不一定最大,但一定有態度、有責任感,也願意帶著別人一起前進。這種力量,才有可能形塑未來。」

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