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cons 中文
  • SDG
  • ESG
  • 領導力
  • 商業
  • 國際
  • 健康
  • 傳承
  • 創新
  • 娛樂
  • 更多
    • 女性
    • 學術
    • 文化
    • 最新
    • 生活
    • 科技
    • 觀點
    • 關於 《The Icons》
  • English 英文
登入/註冊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The Icons 中文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ESG

歐亞攜手永續創新,正重塑全球合作新秩序

Nelson Tseng 曾竣賢 by Nelson Tseng 曾竣賢
2025.10.13
in ESG, 國際, 學術, 科技
左起為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學院高級總監 Sam Laakkonen、台灣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美瑜博士,以及捷克先進晶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Radek Holý 教授(Photography: The Icons)

左起為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學院高級總監 Sam Laakkonen、台灣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美瑜博士,以及捷克先進晶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Radek Holý 教授(Photography: The Icons)

2025 年秋天,英國劍橋大學 Entopia Building,這座歐洲知名的綠色創新地標,成為全球永續研發對話的舞台。由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學院(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CISL)與台灣國家實驗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Applied Research, NIAR)共同主辦的「臺英永續研發論壇(Sustainabil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um)」,以「淨零轉型」、「建築環境韌性」與「永續半導體」為三大核心,凝聚來自英國、台灣、新加坡、捷克、葡萄牙、阿聯酋與芬蘭的百位代表。新創、產業、學研與政策領域的菁英在此匯聚,構築出一場跨越歐亞、直指未來的知識盛宴。

You might also like

COP30 人物聚焦|聯合國秘書長 António Guterres:COP30 是人類的生死線

COP30 人物聚焦|COP30 執行長 Ana Toni:如果你不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那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未來十年,沒有 IP 的企業領袖將逐漸失去市場信任

論壇的規模與格局,在與會者的組成中展露無遺。Nvidia、Intel、ARM、Bosch 等全球知名企業齊聚;劍橋大學、倫敦政經學院、赫爾辛基大學、捷克理工大學等頂尖學研機構並肩;還有英國標準協會、皇家工程院等專業組織共襄盛舉。短短數日間,Entopia Building 彷彿化身為一座跨界的國際舞台,科技、產業、學術與政策的語言在此交會,共同勾勒出永續研發的國際藍圖。

然而,這場論壇的價值並不止於會場內的交流。隨著各國媒體的追蹤報導、與會機構之間的後續討論,以及新創與研究單位啟動的合作計畫,影響力持續擴散。雙邊科研專案、跨國人才交流與新市場試點正逐步展開,讓論壇成為推動國際鏈結的起點。從劍橋到布拉格,從台北到新加坡,再到里斯本與赫爾辛基,一張跨國永續創新的新網絡正逐漸成形,這樣的勢頭不僅讓台灣的科技能量,與歐洲的政策及研究相互呼應,更把「永續」從一個技術議題,提升為外交語言、文化互鑑與戰略選擇。

作為論壇官方合作媒體,The Icons 近期亦進一步專訪了三位關鍵領導人物:台灣的國家實驗研究院時任國際事務室主任張美瑜博士(現為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學院高級總監 Sam Laakkonen,以及捷克先進晶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Radek Holý 教授。三人分別從科研外交、創新文化與戰略平衡的角度切入,最終在同一個核心命題上達成共鳴:當科技、外交、文化與戰略交錯時,永續創新將成為改變世界未來的驅動力量。

由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學院(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CISL)與台灣國家實驗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Applied Research, NIAR)共同主辦的「臺英永續研發論壇(Sustainabil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um)」,以「淨零轉型」、「建築環境韌性」與「永續半導體」為三大核心。(Photography: NIAR)

張美瑜博士:科研成為外交,創新化為全球責任

 「我們秉持的是『以自身強項對接全球需求』。」台灣的國家實驗研究院時任國際事務室主任(現為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美瑜博士在接受專訪時,開門見山地點出了論壇的核心精神。對她而言,科研不是單純的實驗室成果,而是一種可以被世界讀懂的語言;而創新,不再只是技術突破,而是一種國際責任的承擔。

她逐一梳理這次交流所揭示的三大領域。在淨零轉型方面,台灣展示了碳捕捉與封存(CCS)以及高效能運算支持負碳研究的能力,這些成果與歐洲在水泥產業脫碳技術上的探索,構成了互補的合作可能。在建築環境韌性上,台灣提出了耐震補強、災害預警與 AI 智慧城市的應用方案,正好呼應歐洲在不動產 ESG 數據平台上的需求。至於半導體領域,台灣的碳化矽製程與 AI 驅動的低功耗晶片設計,已經超越單純的產業進步,成為全球永續轉型不可或缺的核心支點。

她強調,這些合作的背後,並不只是「技術嫁接」,而是價值的呼應:「科研即外交,創新即責任。」論壇上,不只是擷發科技、鼎極科技、光濟科技等新創與捷克理工大學的合作案例,更有國研院與國際機構之間的協議、與各國專家的交流,這些都是台灣把科研轉化為外交語言的具體方式。張美瑜説,透過跨國研究計畫、技術轉移機制與國際展會,科研成果開始嵌入不同國家的制度與產業,成為雙邊甚至多邊合作的契機。

張美瑜也特別提到「人才流動」的戰略意義,國研院下轄七個國家級實驗室,以「追求全球頂尖、開創在地價值」為願景,長期推動各類專業培訓,幫助學生銜接產業、提升在職者技能,並與國際學者互訪、提供海外實習機會:

「人才,是科研能否轉化為國際影響力的真正關鍵,唯有讓年輕人能夠跨境交流,科研合作才不會停留於紙上協議,而是能落實到世代延續。」

在訪談的最後,張美瑜把科研放到一個更高的格局來詮釋:「台灣不希望僅僅被視為全球產業鏈的一環,而是要成為一個能夠與世界共同回應挑戰的國際夥伴。我們期待的不只是技術的展示,而是更多責任的承擔。」

張美瑜博士認為,人才是科研能否轉化為國際影響力的真正關鍵,唯有讓年輕人能夠跨境交流,科研合作才不會停留於紙上協議,而是能落實到世代延續。(Photography: NIAR)

Sam Laakkonen:我們的共同目標是把永續挑戰,上升到全球共同的命運軌道

「跨越國界的合作是必要的,我們不僅能從彼此的創新文化中學習,也能從實踐的經驗中彼此借鏡。」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學院高級總監 Sam Laakkonen 在專訪一開始,就把永續創新的價值提升到跨文化的高度。他不是從技術出發,而是從文化脈絡切入,指出創新不只是一套方法論,而是深深嵌入在一個地區的制度、地理與歷史之中。

他特別強調政策的力量:「在歐洲,永續創新往往由政策引導。」這句話點明了歐洲的獨特性。歐洲長年在永續法規與規範的制定上走在世界前列,這些規範雖然看似繁瑣,但對創新者而言卻是一種預示,能讓人提前看到全球政策的走向。這種「制度先行」的文化,構成了歐洲創新的底色。

Sam Laakkonen 指出,與歐洲相比,亞洲的情境完全不同,「比如台灣,面臨的是其他嚴峻的挑戰,像是高溫或自然災害,這些難題以及台灣應對的方式,也能為歐洲的創新者提供啟發。」Laakkonen 說,亞洲國家面臨的議題,也可能是歐洲未來將要面臨的處境。這意味著,台灣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不只是地方性的,而可能是對歐洲甚至全球未來的預演與借鏡。

不過,Sam Laakkonen 的重點並不在宏觀政策或高層協議,而在地方的實踐:「我非常相信『草根』交流的力量。我們應該鼓勵基層的互動與參與,讓新創與研究者能夠跨越國界進行合作與共創。」在他眼中,真正的創新不是從會議室裡的條文開始,而是來自創業者、研究者在真實場景中的「草根」嘗試。

這就是為什麼他把「草根」交流視為關鍵:「創業者往往會把這些交流中的學習,直接帶進他們的解決方案。」換言之,跨文化的對話,不會停留在語言層面,而會轉化成一個個落地的產品與服務,推動市場與社會的改變。

在這些過程中,劍橋大學與 NIAR 的角色就格外重要。Laakkonen 認為,這兩個機構不是高高在上的仲裁者,而是能提供平台的「催化劑」,幫助創新者創造交會的場域,讓「草根」的能量有機會被激發、被放大。

「我們不能各自為政。理解另一個地區的脈絡,往往就是理解我們的未來。」訪談的最後,他特別提醒,大家的共同目標,是把永續挑戰從一個地區性的課題,推向全球共同的命運軌道,而跨國創新,不是選項,而是必須。

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學院高級總監 Sam Laakkonen(前排中坐者)  非常相信草根交流的力量,他相信鼓勵基層的互動與參與,就能讓新創與研究者能夠跨越國界進行合作與共創。(Photography: Keith Heppell)

Radek Holý:歐亞之間半導體合作,將更超越技術範疇

來自捷克理工大學的副校長、同時也是先進晶片設計研究中心(ACDRC)主任的 Radek Holý 教授,把科技放進更廣闊的框架來看:「我認為,ACDRC 的角色,是在歐洲追求科技主權的雄心,與台灣在半導體創新上的全球領先地位之間,建立起一座至關重要的橋樑。」

在他的詮釋中,ACDRC 不僅是一個科研機構,更是一個樞紐,將產業、政策與國際格局相互連結:「ACDRC 有潛力成為卓越中心,把歐洲強大的研究能力,與台灣的實務經驗與 know-how 結合起來,特別是在台灣明顯領先的晶片設計領域。」

Radek Holý 說,這樣的結合不僅有助於推動技術的突破,更在地緣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它能讓歐洲逐步減少對外部供應的依賴,鞏固自身的戰略自主性。

談到與 NIAR 的合作,他語氣帶著肯定與堅定:「這樣橫跨歐亞的合作展現了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個新模式中,合作不再是單向依賴,而是互惠整合:「台灣帶來的是獨特的視角與全球市場經驗;歐洲則提供強大的研究基礎設施、穩定的法規環境,以及日益增強的政治意願來投資戰略技術。」在他看來,這正是歐洲科技主權真正的內涵,不是孤立自守,而是能夠在與全球領導者的平衡與尊重中,建立起長遠的戰略韌性。

然而,Radek Holý 最為興奮的,並非某項技術的突破,而是更深層的價值契合:「最讓我感到振奮的,是我們之間的共鳴:對科研自由的堅持、對創新的開放態度,以及對永續發展的長遠願景。」在他眼中,捷克擁有堅實的學術基礎,而台灣展現出敏捷的技術領導力,雙邊的結合,不僅能推動半導體領域的前進,更能共同培育新世代工程師與科學家,「這些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新世代,將有能力在全球舞台上創造價值。」

在訪談的尾聲,Radek Holý 的語氣展現了教育者的期盼與戰略家的冷靜之間的平衡:「從這次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學院與台灣國家實驗研究院合作的論壇來看,我認為的未來,不僅是一個各國合作的舞台,更是一個以價值為基礎的科研共同體。這樣的共同體,將使歐亞之間的半導體合作,不只是技術協作,而是全球秩序中一股穩定且持久的力量。」

先進晶片設計研究中心(ACDRC)主任 Radek Holý(右)指出,捷克擁有堅實的學術基礎,而台灣展現出敏捷的技術領導力,雙邊的結合,不僅能推動半導體領域的前進,更能共同培育新世代工程師與科學家。(Photography: NIAR)

永續創新的集體力量,正在定義國際合作的新標準

這場在劍橋展開的論壇,開啟了一條橫跨歐亞的新通道,讓台灣的科研外交、歐洲的政策文化,以及跨國半導體的戰略平衡,在同一張桌子上產生深刻對話。張美瑜博士以「科研即外交,創新即責任」凸顯台灣的國際角色;Sam Laakkonen 從文化脈絡出發,提醒創新必須紮根於真實情境與草根實踐;Radek Holý 則將教育、戰略與價值並置,指向一個以合作為基礎的科研共同體。三位領袖從不同角度切入,最終卻匯聚於同一核心:永續創新,是這個時代無法迴避的全球責任。

作為本次論壇官方合作媒體,The Icons 採訪小組也觀察到,這不僅是一場跨國專家論壇,更是一份歐亞攜手塑造未來的見證。從劍橋到台北,從布拉格到新加坡,再延伸至全球,永續創新的力量正跨越產業、學術與外交的邊界,而這股力量將快速推動技術的演進,甚至重塑國際合作的秩序與準則。

精選推薦:

以科技與永續為核心,開啟臺灣與劍橋對話!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蔡宏營博士:推動亞洲創新進入歐洲決策核心

從半導體與高效能運算變革,看見台歐之間的未來——專訪 Arculus Lab 院長楊光磊教授與 INESC TEC 副所長兼 Minho 先進電腦中心主任 Rui Carlos Oliveira 教授

Tags: Radek HolýSam Laakkonen先進晶片設計研究中心劍橋大學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學院台灣國家實驗研究院張美瑜臺英永續研發論壇
ShareShareTweet
Nelson Tseng 曾竣賢

Nelson Tseng 曾竣賢

Nelson Tseng, Director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The Ic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global issue that everyon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personal stories are particularly effective in resonating with people. We welcome everyone to join us in our efforts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曾竣賢,《The Icons》的商務總監,永續發展是全球每個人都應關注的議題,透過個人故事更能喚起人們的共鳴。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的行列,共同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推薦閱讀

聯合國秘書長 António Guterres。(圖:Club de Madrid)

COP30 人物聚焦|聯合國秘書長 António Guterres:COP30 是人類的生死線

by Kawin Lee
2025 年 10 月 10 日

...

COP30 執行長 Ana Toni。(圖:Wikipedia)

COP30 人物聚焦|COP30 執行長 Ana Toni:如果你不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那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by Albert Hsu 許宥辰
2025 年 9 月 18 日

...

豹變 IP 創始人、豹變學院院長張大豆(左)與 The Icons Media Group 創始人許復(右)。(圖:The Icons)

未來十年,沒有 IP 的企業領袖將逐漸失去市場信任

by YC
2025 年 9 月 11 日

...

方策科技創辦人方旭偉博士。(圖:方策科技)

方策科技創辦人方旭偉博士:醫材將是台灣下一張國際名片

by Gary
2025 年 9 月 9 日

...

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為: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力學院永續創新計畫總監 Viola Jardon、互助營造董事長特助林子程、展晟照明集團南區總經理黃真瑋、信昌機械廠營銷長奚仲豪、大瀚國際開發董事長蔡明瑋、劍橋大學臺灣校友會會長暨清華大學教授謝英哲、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The Icons》執行長暨劍橋大學臺灣校友會秘書長許復。(圖:The Icons)

全球秩序劇變下,新世代企業家的使命:不是守護過去,而是創造未來

by Gary
2025 年 8 月 28 日

...

熱讀

謝煥麒 UKL 執行副總 (圖:農業部)

友善土地,永續時尚!UKL 執行副總謝煥麒:因為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源頭!

2025 年 7 月 14 日
Sam Cox(圖:Arts&LifeNews)

強迫症反轉藝術人生!英國塗鴉藝術奇才 Mr. Doodle: 全世界每個角落都是我的畫板

2024 年 8 月 1 日
曼谷東南大學副校長 Dr. Pattarada Rungruang(左)、中華少年成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魏名聰(中)、肯亞青年代表 Kimanzi Margaret Wanjiru(右)。(圖:2025 UN-SDGs Bootcamp & Forum)

30 國青年齊聚曼谷宣讀《曼谷青年永續宣言》!聯合國永續目標論壇發起人魏名聰:當世界需要重構,教育也該重新定義

2025 年 5 月 12 日
旺寶整合行銷董事長吳同喬(圖:The Icons)

從街頭到奧運!旺寶整合行銷董事長吳同喬:推動三對三籃球讓台灣登上國際舞臺

2024 年 9 月 23 日
真美學時尚診所執行長張光正醫師。(真美學時尚診所)

真美學時尚診所執行長張光正醫師:唯有固執,才對得起每一道傷口

2025 年 10 月 4 日
Nike 前執行長 John Donahoe。 (圖:cclglobal )

全球「零碳」時代來臨,Nike 前執行長 John Donahoe:全面革新能源戰略,撼動永續未來的序幕!

2025 年 7 月 14 日

The Icons

  • 關於 《The Icons》
  • 隱私權政策
  • 使用者條款
  • 女性

主題分類

SDG 商業 傳承 學術 生活 ESG 國際 創新 文化 科技 領導力 健康 娛樂 最新 觀點

語言轉換

繁体中文

聯繫我們

Email: hello@theicons.net

   

© 2025 THE ICONS COLLECTIV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登入或創建您的帳戶
或使用
登入中請稍後...
忘記密碼?
使用其他帳號登入
或使用
登入中請稍後...
我已經是會員? 登入
或使用
登入中請稍後...
請輸入您的會員帳號或電子郵件地址以繼續。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English 英文
  • SDG
  • ESG
  • 領導力
  • 商業
  • 國際
  • 健康
  • 傳承
  • 創新
  • 娛樂
  • 學術
  • 文化
  • 最新
  • 生活
  • 科技
  • 觀點
  • 關於《The Icons》
  • 登入

© 2025 THE ICONS COLLECTIV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Are you sure want to unlock this post?
Unlock left : 0
Are you sure want to cancel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