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cons 中文
  • SDG
  • ESG
  • 領導力
  • 商業
  • 國際
  • 健康
  • 傳承
  • 創新
  • 娛樂
  • 更多
    • 女性
    • 學術
    • 文化
    • 最新
    • 生活
    • 科技
    • 觀點
    • 關於 《The Icons》
  • English 英文
登入/註冊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The Icons 中文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SDG

「大象醫師」周維薪醫師:醫療的使命,是守住健康源頭 

Gary by Gary
2025.10.02
in SDG, 健康, 生活, 觀點
「大象醫師」周維薪醫師。(圖:周維薪醫師)

「大象醫師」周維薪醫師。(圖:周維薪醫師)

在醫療現場,兩種場景常常能代表人們對醫院的想像。第一種場景是病房,沉重的氣息與無力的等待,提醒著病人與家屬,疾病已經走到末路;第二種場景是產房,在歡笑與淚水交織的氣氛中, 人們看見了新生命的到來與往後的無限可能與希望。

You might also like

COP30 人物聚焦|COP30 執行長 Ana Toni:如果你不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那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未來十年,沒有 IP 的企業領袖將逐漸失去市場信任

方策科技創辦人方旭偉博士:醫材將是台灣下一張國際名片

兩種場景的差別,也反映出某種「醫療的現實」:現今醫師的價值,更多體現在病人病情惡化後,而真正能在疾病發生之前守護健康的機會,卻經常被忽略。

隨著健保相關制度的負擔加重、醫療人力持續面對高壓,社會不得不重新思考,醫師的價值,是否有機會重新被定義?究竟醫療只是「治療疾病」,還是應該向根本推進,成為「設計健康」的力量?這個提問,正逐漸引導新一代醫師走向另一條路。

在接受英國全球企業家媒體《The Icons》艾肯仕國際名人誌專訪時,「大象醫師」周維薪醫師分享了他的初衷與選擇:

「從披上白袍那一刻起,一路走來,我不斷反覆思考自己能為人群帶來的價值。最終選擇從內科轉向婦產科,並不是為了逃避病房的沉重,而是更能走入迎接新生命的場景,提醒人們一起思考醫療核心的本質,是讓人們回到健康,不單只是延長壽命時間而已。」

隨著經驗累積,周維薪醫師開始把臨床實踐轉化為一種社會倡議,從孕婦的體態管理到癌前病變的防堵,從荷爾蒙的調理到全人的陪伴,都在傳遞同一個理念:「醫療的價值應該往前移動,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替未來預留餘裕。」周維薪醫師說:

「對我來說,醫療不只是解決病痛,而是讓人有機會在生命旅途上繼續走下去,而且必須活得更自在,創造出一個不必再頻繁回到病房的人生。」

從終點搶救轉到起點守護的白袍旅程

周維薪醫師的行醫之路,最初在內科病房展開。那裡的氛圍大部分是沉重的,因為病人往往在疾病已經走到後期才求助。像是糖尿病多年未控,合併症接連出現;肝炎患者戒不掉酒精,反覆入院又惡化等。在這些場景中,即使病人的病情暫時穩定,也只是多撐一段時間,而醫師能做的,往往只是陪著病人走過最後一程,無法真正改變結局。

這讓周維薪開始思考,治療是否等同於醫療的全部?如果醫療只是無止境地與結果對抗,那麼醫師的價值究竟何在?然而,當他開始接觸婦產科後,發現迎接新生命的現場氣氛,與內科病房形成鮮明對比。分娩室裡,寶寶的爸媽、醫師與護理師一同歡笑,氛圍充滿希望與感動,那是他在內科病房裡從未體會過的力量,也讓他重新去思考與理解穿上這一身白袍的意義。對樂於分享喜悅的周醫師而言,從內科轉向婦產科不只是一次專科的重新選擇,更像是回到初心的召喚:

「在婦產科,所有的笑容是會互相感染的,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喜悅,還有無限的愛。這裡的空氣,每一個分子都在隨時提醒我,醫療的目的,不只是延長人的壽命,而是讓人回到更好的生活與生命。」周維薪醫師說,不斷體會到這樣的感動,他逐漸意識到自己必須調整專業的方向,如果內科是一種不斷面對終點的專業,那麼婦產科則更像是一扇重新看見起點的窗,而專科的轉換,也是他的白袍生涯中,一個重新確認醫師責任的關鍵時刻:

「我越來越能夠體驗到,能真正影響病人生命軌跡的,往往不是最後的搶救,而是最早的介入。」也因此,現在的周維薪醫師,已經把自己的角色,從臨床技術的執行者,更回歸到健康的守門人,從救急的醫療現場,走向守護日常生活的第一線。

專業不是燃燒殆盡,而是讓自己有能耐持續照顧別人

周維薪醫師也回憶,在血液腫瘤科擔任住院醫師時,曾遇見一位癌症末期的長者,是一位充滿生命故事及智慧的佛教修行人。他非常享受每一次和這位長者交流的時刻,他們會閒話家常,也會討論健康的話題,有時候這位白髮蒼蒼的爺爺,也會和年輕的醫療團隊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與生命體悟,其中,也包佛經的道理,如「空」與「有」的概念,提醒大家在無常裡尋找安定。

經過一次又一次醫師與修行人的交流,他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而這位長者明白自己的生命已走到盡頭,也多次與周醫師分享自己走過ㄧ生的心境,「最後面的幾次交流,師父常跟我分享『做抉擇』這件事,一個人如果能夠帶著智慧做抉擇,不僅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豐滿,也更有機會賦能其他人。」

直至臨終前,這位修行人也留下一封信,感謝周維薪醫師與醫療團隊,陪伴他走完人生旅程的最後一哩路,字裡行間充滿生命的叮嚀,也讓周維薪醫師回想起,這位長者平常在與醫療團隊交流時,總會以平靜卻堅定的語氣說:「你要追隨你所熱愛的事,真正的熱愛,是就算辛苦難熬,也會選擇繼續前行。」而那封信,也成了周維薪醫師轉變賽道的契機,推動他離開熟悉的內科領域,去尋找真正能讓自己燃燒的方向。

影響周維薪醫師的,還有一位與他共事過的婦幼醫院主任。在他的印象中,這位主管對自己、對團隊的的專業要求都近乎苛刻,他白天看診與教學、夜裡研讀,但他卻仍能在生活裡維持平衡,假日脫下白袍、捲起袖子後,也能在自家院子與花草為伴一下午,以及躍上球場舒展身心。

這樣的身影讓周維薪醫師明白,專業養成不是靠短跑,而是一場需要耐力的長程賽事。主任常對年輕醫師叮囑的一句話,更讓他牢記至今:「如果你連自己都顧不好,又怎麼能長久地顧別人?」

一封信,一位榜樣,在不同階段給了他同樣來自生命底層的啟發:醫師既要走在「熱愛」的道路上,也要隨時照顧自己的身心狀態,讓自身具備持續前行的力量,「醫師展現專業,並不是讓自己燃燒殆盡,而是讓自己有能力持續照顧病人。在這當中,熱愛是支撐自己的核心要件,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維持在最佳狀態。這兩項都達到之後,醫師的角色,就能發揮出最大價值,陪伴人們走得更遠。」

一位末期癌症長者在臨終前寫下一封信,感謝周維薪醫師與醫療團隊一路的陪伴。他在信中說,醫師的傾聽與回應,帶給他「第一劑心藥」般的安定,也讓他在痛苦中找到依靠。那份真誠的心意,成了周維薪醫師難以忘懷的提醒與力量。(圖:周維薪醫師)

周維薪醫師:預防才是最該做的醫療

在臨床現場,周維薪醫師一次次看見「太晚」帶來的代價。這些畫面不僅衝擊病人與家庭,也成為他決心推動預防醫學的深層動力。

他回想起某次產檯上的緊急剖腹,那位母親體重過重,血壓與血糖全面失控,胎兒狀況急轉直下。手術室裡的時間被拉得漫長,每一步都像在與死神搏鬥。而周維薪醫師心裡非常清楚,真正的根源問題並不在當下,而是多年來的孕前健康被忽視,「我們在手術室裡能爭取的,不過是短短的幾分鐘幾小時,如果孕前能調整,整段孕程本來可以更安全。」

另一位女性病患讓他記憶更深,她罹患紅斑性狼瘡,病情原本就不穩定。醫師團隊一再建議等到指數控制良好後再考慮懷孕,但她仍在身體狀況不佳時懷孕。結果在孕中期病情急速惡化,不僅失去胎兒,腎功能也嚴重受損,讓她此後必須仰賴漫長的治療。這樣的經歷,讓周維薪醫師開始質疑,現行的醫療教育,是否過度強調「生病後怎麼辦」,卻很少教醫師如何幫助病人不生病?

還有一次,在急診室裡,他看見一位一年多前就被檢出子宮頸癌前病變的媽媽。那晚她因大量出血送來,腫瘤已經進展至第三期。兩個年幼的女兒在走廊外焦急等待,場景讓他久久無法忘懷,「最讓人痛苦的不是救不回來,而是明明有機會預防,卻被輕易錯過。」

這些經驗交織在一起,讓他更加篤定,醫療必須將重心往更源頭推移:

「預防不是標語,而是一套需要在臨床裡真正執行的方法。」

周維薪醫師深知,臨床上最沉重的代價往往來自「太晚」,無論是孕前健康被忽視、病情未控仍冒險懷孕,或是早已檢出病變卻錯失治療時機,都讓他更加篤定,醫療的重點不該只放在救治當下,而是將重心往源頭推移,把「預防」真正落實在每一次診療之中。(圖:周維薪醫師)

治療不只是開藥,而是幫病人走到不必用藥

周維薪醫師提到,某種程度上來說,醫師的訓練,長久以來都集中在藥理、解剖與手術技巧,這些確實是西方醫學的核心,然而當病人帶著代謝症候群、荷爾蒙失衡或長期疲勞走進診間時,傳統教科書卻很少給出解方。周維薪醫師意識到,如果只靠藥物,病人往往會陷入不斷依賴的循環,而不是逐步遠離風險。於是勤學的他,白天看診,夜裡也不忘研讀營養學,假日進修功能醫學、鑽研保健營養臨床研究。

「我希望能告訴病人不只是『該吃什麼藥』,而是『怎麼做才不需要藥』。」周醫師把這些知識與婦產科最熟悉的荷爾蒙判讀結合,逐漸發展出一套整合的方法,在必要時以藥物協助病人回到穩定狀態,再透過飲食調整、運動規律與睡眠管理,打下更長久的基礎。例如對多囊性卵巢的患者,他會引入肌醇或小檗鹼;對體態焦慮或痘痘困擾的年輕女性,則透過薑黃素與營養素搭配臨床檢測,找到問題根源。

另周維薪醫師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位滿臉痘痘、亂經的女大學生。她花了大筆金額在保養品和皮膚治療上,卻收效甚微,檢測顯示荷爾蒙失衡,源自多囊性卵巢。最終,周維薪醫師從營養與功能醫學切入這位病患的治療方案,配合生活調整,半年後這位女大學生不僅皮膚改善,情緒也逐漸穩定。

「藥物是為大眾設計的,但營養和生活,才能針對每個人的實際狀況做調整。」周醫師強調,最關鍵的不是等到報告滿紙紅字才補救,而是在第一個異常出現時,就先介入,把病人拉回正軌:

「在檢查報告出現紅字前,就是最該行動的時機。」對病人而言,最大的價值絕非皮膚或體態的改善,更在於真正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裡。

周維薪醫師認為,治療不應只是開藥,而是陪伴病人走向「不必依賴藥物」的生活。他在臨床中結合營養學、功能醫學與荷爾蒙判讀,協助病人從飲食、運動、睡眠等面向調整,找出並改善真正的根源。對周醫師而言,最大的價值不是暫時減輕不適,而是讓病人能長久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裡。(圖:周維薪醫師)

功能醫學,讓診間成為理解壓力的第三空間

在多數人的想像裡,想到婦產科醫師,腦海裡就會浮現出手術刀、超音波和數據報告的畫面,但周維薪醫師的診間,更像是一個可以放心說話的空間。當病患走進來,除了帶著檢驗單,更多時候還會帶著壓力、焦慮與不安,而這些情緒常常在他的傾聽中被慢慢釋放。

周維薪醫師會刻意留出時間,讓病人把心裡的話說出來。有人談到原生家庭的陰影,有人談到伴侶關係的矛盾,也有人因工作壓力而長期失衡。這些話題表面上與醫學無關,但實際上卻深刻影響荷爾蒙與行為。

「請把您的煩惱帶進來,在這半小時裡,不需要有任何隱瞞。」周維薪醫師總結給病人的建議通常分為兩類,一種是立即可執行的生活調整,比如每天多走十分鐘、睡前少看藍光;另一種是可以量化的指標追蹤,讓病人清楚看到改變的效果。如果病人因現實困境而無法執行,他會鼓勵對方把困難說出來,再一起找到更務實的方式。

在周維薪醫師看來,醫病關係並不存在單向的指令,而是一場醫師與病人共同完成的協作。

「當病人覺得自己被理解,改變就不再是痛苦的壓力,而會變成他們願意主動做的選擇。」周醫師說,功能醫學提供了方法,能拆解壓力與症狀之間的關聯;傾聽則讓病人有勇氣正視自己的狀態。病人交付的不只是檢驗數據,而是一段人生經驗。而診間真正的價值,是病人走出診間時,臉上多了過去不曾出現的輕鬆與笑容。

在周維薪醫師的診間,醫療不只是檢驗與數據,更是一個傾訴與理解的第三空間。他透過傾聽,陪伴病人釋放壓力,協助找到務實可行的改變方法,讓治療成為醫師與病人共同完成的旅程。(圖:周維薪醫師)

當健保走到極限,預防將成為唯一答案

周維薪醫師也提到,台灣的健保制度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醫療人力不足、就醫的便利性也逐漸受到多重挑戰。在這樣的現實下,他看到的解決途徑,一樣是他不斷強調的思維,不是思考如何在終點搶救更多病人,而是讓醫療及早把關,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預防失衡。唯有如此,急診室與健保體系才能把有限的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人:

「醫療若總是在最後才出現,那只是補救;我要做的,是在一開始就守住病人的健康。」

在周維薪醫師的臨床經驗裡,女性健康是其中一個最能展現「前移醫療」價值的領域。從備孕到更年期,從荷爾蒙調理到心理支持,女性的需求往往跨越不同階段,需要的不是單一解方,而是一套長期且全面的陪伴。這正是功能醫學能發揮力量的地方,透過更精細的檢測與早期訊號觀察,把生活型態、營養素與藥物重新整合,依照每個人的狀況設計出合適的健康方案。

為了推廣這樣的理念,周醫師不僅在診間實踐,也積極投入知識傳播,開設線上課程,舉辦公開講座,帶領更多大眾理解如何把預防落實到生活與臨床中。在他眼裡,醫師的責任不再只侷限於診間,而是要延伸到社會,成為推動健康觀念的帶動者。

「隨著自我覺察與心理需求逐漸受到重視,女性健康正成為醫療發展的重要課題。我認為醫師的角色也正在轉變,從單純的治療者,走向能整合身心靈的療癒者,而我們的價值,也絕非等到病人走進病房那一刻才開始啟動,而是回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源頭幫助他們守住健康。功能醫學讓方向更清楚,知識傳播讓行動更可行,這就是我想帶給未來醫療的答案。」

周維薪醫師強調,醫療的使命不該只在病房,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提前守住健康。為此,他積極開設課程與公開講座,將預防醫學帶入大眾視野,期望透過知識傳播,讓更多人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健康。(圖:周維薪醫師)

向大象學習

周維薪醫師特別喜歡「大象醫師」這個暱稱,因為大象承載了他對醫者角色的理解與人生態度。童年時,他第一次在台北動物園見到大象,感受到牠們龐大而沉穩,散發著溫柔與安定,讓他深深著迷。隨著深入研究,他發現象群不僅有極為緊密的家庭觀念,會共同守護幼小、抵禦外敵,更展現出「溫柔與堅韌並存」的特質。對他來說,醫者也該如此,既能耐心傾聽病人的聲音,又能在關鍵時刻果斷決策,承擔起守護生命的責任。

更令他動容的,是大象面對死亡的態度。當生命走到盡頭,牠們會自行走向象冢,安靜地迎接最後的旅程。這份從容不迫,讓他體會到,對生死能平靜以待,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此外,大象對死亡的反應並不僅止於個體的離去。研究也告訴我們,象群在同伴逝世時,常會停下腳步,輕觸遺體,甚至久久守候不去。這的行為,被學界視為近似人類追思或哀悼的表現,蘊含著對生命延續與群體記憶的敬意。」

對周維薪醫師而言,這些行為所展現的,不只是生與死的自然循環,更是一種「生命厚度」:既要勇敢往前走,也要記得來處、懷抱感恩。他說,正如師長與前輩曾經引領過他,那些在病痛中啟發他的病人,也成為他最重要的老師,而這份「向前與回望並存」的人生態度,正是他作為醫者的核心信念:

「對我來說,醫療不僅是治癒病痛,而是陪伴生命走過它最脆弱、也最真實的時刻。就像大象一樣,我希望自己能在溫柔與堅韌之間,帶著病人與團隊並肩而行。或許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能夠守護它的厚度;而這份厚度,正是『大象醫師』選擇成為醫者最深的初心。」

大象象徵溫柔與堅韌,既能守護群體,也能平靜面對生死。周維薪醫師以此為人生態度,在醫療現場傾聽與陪伴,承擔守護生命的責任。他說,或許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能守護它的厚度。(圖:周維薪醫師)

精選推薦:

讓美麗與健康共存,新顏診所胡守丞院長:以醫療專業為本,推動安全與永續發展

從基層啟動醫療革命!宏康復健專科診所陳相宏院長:堅守「第一線」,用復健翻轉人類生命軌跡

Tags: 功能醫學周維薪大象醫師預防醫學
ShareShareTweet
Gary

Gary

我用創新點燃品牌之火,用策略引導市場之舟,十年磨一劍,專為打造不朽傳說。

推薦閱讀

COP30 執行長 Ana Toni。(圖:Wikipedia)

COP30 人物聚焦|COP30 執行長 Ana Toni:如果你不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那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by Albert Hsu 許宥辰
2025 年 9 月 18 日

...

豹變 IP 創始人、豹變學院院長張大豆(左)與 The Icons Media Group 創始人許復(右)。(圖:The Icons)

未來十年,沒有 IP 的企業領袖將逐漸失去市場信任

by YC
2025 年 9 月 11 日

...

方策科技創辦人方旭偉博士。(圖:方策科技)

方策科技創辦人方旭偉博士:醫材將是台灣下一張國際名片

by Gary
2025 年 9 月 9 日

...

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為: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力學院永續創新計畫總監 Viola Jardon、互助營造董事長特助林子程、展晟照明集團南區總經理黃真瑋、信昌機械廠營銷長奚仲豪、大瀚國際開發董事長蔡明瑋、劍橋大學臺灣校友會會長暨清華大學教授謝英哲、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The Icons》執行長暨劍橋大學臺灣校友會秘書長許復。(圖:The Icons)

全球秩序劇變下,新世代企業家的使命:不是守護過去,而是創造未來

by Gary
2025 年 8 月 28 日

...

白袍人生創辦人張益豪醫師與英國全球領袖媒體《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執行長許復。(圖:The Icons)

AI 時代醫師「個人品牌」下一個戰場在何方?《The Icons》執行長許復:升維到「領袖品牌」,從槓桿人格到定義時代

by Gary
2025 年 8 月 23 日

...

熱讀

在台灣被譽為「台積研發六騎士」之一的楊光磊教授 (圖:Semi Impact Forum 2024)

前進 2024 倫敦科技週!「台積電研發六騎士」楊光磊教授:科技創新必須是全球範疇中的協作,一切從「失敗履歷」開啟外掛!

2024 年 7 月 16 日
生榮行貿易有限公司創辦人鄧宇廷(圖:生榮行貿易有限公司)

iPaw 創辦人鄧宇廷:以台灣 66 號紅地瓜為核心食材,將「寵物食品」吃出聯合國 SDG 永續新高度

2024 年 9 月 20 日
Sam Cox(圖:Arts&LifeNews)

強迫症反轉藝術人生!英國塗鴉藝術奇才 Mr. Doodle: 全世界每個角落都是我的畫板

2024 年 8 月 1 日
發愣吃執行長林聖連。(圖:發楞吃)

發愣吃執行長林聖連:以一碗麵撼動國際餐飲格局,開創新中式料理的永續投資奇蹟

2024 年 12 月 23 日
Tsai Yi-Chien

台灣前國發基金會副執行秘書蔡宜兼:「小碎步前進」是永續轉型不二法門

2024 年 3 月 20 日
稻盛和夫哲學文化協會創辦人張文澤。(圖:張文澤)

稻盛和夫哲學文化協會創辦人張文澤:以哲學之道,鋪展心靈與永續共生的未來

2025 年 5 月 23 日

The Icons

  • 關於 《The Icons》
  • 隱私權政策
  • 使用者條款
  • 女性

主題分類

SDG 商業 傳承 學術 生活 ESG 國際 創新 文化 科技 領導力 健康 娛樂 最新 觀點

語言轉換

繁体中文

聯繫我們

Email: hello@theicons.net

   

© 2025 THE ICONS COLLECTIV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登入或創建您的帳戶
或使用
登入中請稍後...
忘記密碼?
使用其他帳號登入
或使用
登入中請稍後...
我已經是會員? 登入
或使用
登入中請稍後...
請輸入您的會員帳號或電子郵件地址以繼續。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English 英文
  • SDG
  • ESG
  • 領導力
  • 商業
  • 國際
  • 健康
  • 傳承
  • 創新
  • 娛樂
  • 學術
  • 文化
  • 最新
  • 生活
  • 科技
  • 觀點
  • 關於《The Icons》
  • 登入

© 2025 THE ICONS COLLECTIV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Are you sure want to unlock this post?
Unlock left : 0
Are you sure want to cancel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