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的氣候時鐘不斷加速轉動,人類正站在一個無法回頭的十字路口。從巴黎到格拉斯哥,從沙姆沙伊赫到杜拜,國際社會一次次爭論、一次次妥協,也一次次被現實追趕。如今,巴西貝倫將成為新的舞台。在這裡即將登場的 COP30,不只是下一場 COP 會議而已,而可能是改變未來的一場分水嶺。
在這樣的時刻,COP30 執行長 Ana Toni 發出了帶著急切與決心的呼聲。她認為,這一次必須不同:
「世界必須從規則走向落實,從承諾走向行動,從延宕走向加速。」COP30 執行長 Ana Toni 認為,過去的 COP,一頁頁寫完了《巴黎協定》的規則手冊,雖然 每一階段都很重要,卻仍停留在紙面。她指出,COP 30 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
「規則不會阻止海水淹沒一座城市,不會拯救一個失收的農民,也不會為乾旱中的社區帶來水源。今天的挑戰,是把承諾變成真實的改變,把文字變成行動,把拖延變成加速。」
她拒絕讓 COP30 成為官僚式的流程遊戲:「我們不能再花一週去批准一份議程。我們需要的是立刻行動,即使在嘗試中跌倒,我也寧可為了前進而犯錯,也不願因為停滯而被歷史審判。」
媒體應該報導落實的故事,而不是單純紀錄這場會議
這一次,她也把目光投向媒體。過去,媒體習慣聚焦一場會議、談判或協議的高潮。但 Ana Toni 認為 COP30 必須改變媒體敘事的方式:
「今年的故事,應該是關於落實。是關於那些正在發生的轉型,比如一個工廠如何轉向綠能,一個城市如何抵禦洪水,一片森林如何避免砍伐。媒體要展示這些努力,同時誠實地告訴大眾:速度仍然遠遠不夠。」
她語氣一沉,補了一句:「如果你不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這句話嚴厲,但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在 Ana Toni 的藍圖裡,COP30 將「適應力」第一次放在世界舞台中央:
「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升溫 1.5°C 的世界。乾旱、洪水、糧食不安。它們不是未來的威脅,而是今天的現實。適應力從來不是可有可無的配角,而是生存的基礎。」
因此,今年的議程將緊扣農業、糧食安全,並推進基礎設施與風險管理的應對方案。主席團隊也將首次設立六個主題館,涵蓋能源、產業、森林、海洋、城市與基礎設施,而「適應力」將在每個場館中被不斷提起。

氣候融資必須深入自然與農業的缺口
在採訪中,Ana Toni 也不斷強調,沒有資金,所有藍圖都是空談。
「1.3 兆美元的報告,是 COP 主席第一次被要求提交的文件。但它不僅僅是一份數字清單,而是一個政治訊號:我們必須回答,資金從哪裡來,又如何真正抵達那些最需要的國家和社群。」
她也點出另一個重點:這次不只聚焦能源議題,我們還必須正視自然與農業的龐大缺口。土地復育、農業轉型、森林保護等,這些領域都需要真正的金融資源,與各種類型的國際支持。
此外,Ana Toni 也提到,私營部門必須承擔更多適應的責任:「要動員 1.3 兆美元,沒有私營部門是不可能的。今天我們看到企業在減緩領域有承諾、有投資,但在適應方面仍然是一片空白。保險業、農業投資、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在採訪中,Ana Toni 也眼神銳利,語氣中帶著堅定地說。
Ana Toni 也表示,這些任務都需要商業的參與,因為,如果沒有企業的資本與集體智慧,轉型不會真正發生。
COP30 不是一場儀式,而是一場壓力測試
貝倫,這顆「亞馬遜的心臟」,理所當然因為 COP30,成為世界的焦點。但 Ana Toni 希望其他地方的生態系也能同樣得到關注。
「亞馬遜當然是世界的寶藏,但潘帕斯草原、塞拉多、甚至其他國家的生態系,都有自己的智慧與挑戰。COP30 必須給所有生態系發聲的舞台。」
Ana Toni 也把眼光拉回三十年前的里約:「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防治荒漠化,這三個公約誕生於同一個時刻,卻在歷史裡漸行漸遠。現在是時候把它們重新帶回同一張桌子,因為碎片化的治理只會讓我們失去更多時間。」
Ana Toni 面對記者時,透露出一種難以忽視的急迫感,也有一種深切的誠懇。她提醒世界,COP30 不是一場儀式,而是一場壓力測試:考驗我們是否準備好真正把承諾轉化為行動:
「我們希望 COP30 被記住,不是因為一份協議,而是因為它標誌著人類真正開始面對現實、開始全速前進的那一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