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進入高度不確定性的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再局限於產品與資本,而是逐漸轉向對「領袖影響力」的較量。當商業與社會的關係不斷被重塑,企業領袖的個人影響力正在成為未來十年最具決定性的戰略資產。這種影響力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個人品牌」,也不只是本地市場的聲譽,而是關乎能否獲得國際信任、進入全球議程的核心能力。
2025 年 9 月 2 日,位於北京、長期服務於眾多中國知名企業家、投資人、藝人等的豹變學院,與總部設於倫敦、在亞洲多地設有辦事處、專注於各國企業領袖可持續發展影響力的全球企業家媒體 The Icons,共同舉辦了一場跨越歐亞、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雙城論壇。
論壇中,豹變 IP 創始人、豹變學院院長張大豆,與 The Icons 媒體集團創始人許復兩位 IP 專家,率領中西多位企業家展開對談,不僅探討了在人工智能重塑產業與社會的背景下,領袖如何將自身價值轉化為持續影響力,更進一步對未來十年領導人IP的發展趨勢提出前瞻性的預測。
「一切商業的本質都是關係,而個人 IP 正是重構這些關係的核心工具,它能夠重新定義信任的方式,影響合作的選擇,甚至決定資本與產業資源如何流動。」提出人格化商業的張大豆強調,在今天的市場中,無論是資本運作、產業合作,還是跨界協同,從本質上都離不開人與人的連接:
「當企業領導人的個人 IP 鮮明而可信,不僅能重新排列既有的商業網絡,還能打開新的信任通道,為企業帶來更高層級的合作與資源流動。」
專精於為領袖人物創造跨文化 IP 價值與操盤國際影響力的許復則表示,若將「關係重構」視為基礎,那麼領導人 IP 就是一個支撐長期發展的完整閉環體系。這一體系涵蓋人格診斷、資產槓桿、影響力設計,以及國際話語權建構,讓領袖能將自身價值內化為組織資產,並在全球市場獲得關注與信任:
「未來十年,缺乏 IP 體系支撐的領袖,將逐漸失去市場信任,被排斥在國際合作之外;而能夠構建完整 IP 體系的領袖,則能鞏固本國聲譽,突破文化與產業邊界,並在全球舞臺上贏得資本、產業與社會的長久認可。」

領導人 IP,不只是品牌,而是信任的系統
在對談中,The Icons 創始人許復指出,領導人 IP 與個人 IP 存在本質差異。個人 IP 多半停留在知名度與形象經營,而領導人 IP 則更是一套可設計、可運行的信任機制,「它的核心不是讓你被看到,而是讓你在關鍵時刻被選擇。」許復強調,成功的領導人 IP,能在資本談判、國際合作或家族傳承等重大場景中,成為合作方願意託付的依託。
許復解釋,領導人 IP 的形成也是一個轉化的過程,從領袖的價值立場與精神基因,被提煉為清晰信號開始,再進一步槓桿化為企業與資本能感知的資產,並透過穩定的語言與敘事突破文化界線,最終沉澱為國際信任:「領導人 IP,能把個人影響力轉化為組織資產,並在全球秩序中確立一個穩定的位置。」
許復說,這樣的邏輯在國際舞臺上尤為明顯,尤其許多大型投資機構與跨國企業,在與利益相關者交手時,往往不會先翻財報或檢視產品細節,而是直接評估該企業領導人及高層的影響力:
「在這樣的情境中,IP 就是一種信任捷徑,它能取代冗長的盡職調查,決定你能否獲邀坐上談判桌。」
豹變學院創始人張大豆也從中國市場的實戰角度切入,他表示,中國市場正在出現分化,靠流量和曝光的 IP,往往停留在表層;而能與產業敘事、政策導向與資本需求對齊的 IP,則迅速進入核心圈層:
「鮮明可信的 IP 能顯著提升合作效率,它不僅提高了進場門檻,篩選出價值觀契合的夥伴,同時也縮短了決策過程,因為一旦價值被認同,對方更願意快速投入資源。」
張大豆進一步提出,中國市場的 IP 正在經歷三個進化階段:第一階段是靠流量和曝光的「明星式 IP」;第二階段是與資本需求、政策導向對齊的「戰略型 IP」;而正在浮現的第三階段,則是以生態為導向的「節點型 IP」,它不僅代表個體,還能成為跨界資源配置和網絡重構的樞紐。
張大豆也補充,在中國資本市場中,許多投資人看項目時,第一步也不是翻閱商業計劃書,而是從各種渠道去了解創始人的過去、現在,甚至進行未來影響力評估。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盡調往往不會開始;若答案是肯定的,合作甚至能在極短時間內推進:
「創始人 IP,往往比商業計劃書更快決定誰能拿到第一輪與投資人對話的機會。這些變化顯示,中國的領袖 IP 正從『類型進化』走向『市場升級』,這股趨勢,也正在改變東西方市場的遊戲規則。」

領導人 IP,正在改寫東西方市場的遊戲規則
The Icons 創始人許復從國際舞臺的觀察指出,IP 的標準早已不止於「是否存在」,而是聚焦於「能否被不同文化與制度接受」。
他舉例說,某些領袖憑藉清晰的 IP,不僅獲得資本的青睞,還能在國際平台上代表產業、甚至代表國家,參與規則制定;而另一些領袖雖然擁有不錯的企業和技術,卻因為 IP 模糊或與國際價值觀不對齊,被擋在核心網絡之外。
許復說,尤其在西方資本市場,這樣的邏輯早已被具體化。例如在 ESG 投資領域,許多基金不僅檢視企業的碳排數據,更會審視 CEO 或創始人在可持續議題上的公開表態與國際形象;矽谷的投資人亦常透過領袖的思想文章、國際演講和跨界協同紀錄,來判斷其能否成為長期合作的可信賴對象;在英國劍橋科學園,投資人甚至會把創始人是否在開源社群、國際科技論壇持續發聲,作為能否長期帶領企業的關鍵依據。還有歐洲不少能源企業的 CEO,正因為在可持續議題上積極承諾並推動行業標準,不僅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還被邀請進入歐盟的政策協商平台。這些「軟性指標」已經開始影響資本流向,並逐步內嵌到盡調流程之中。
「在國際場域,沒有 IP 你連門都進不去;錯誤的 IP,也會讓你被排斥在議程之外。在全球競爭的語境裡,IP 不只是話語權的入場券,更決定你能否從單純的參與者,躍升為規則制定者。」

豹變學院創始人張大豆則從中國市場視角補充,中國市場對 IP 的理解正在經歷一場明顯的「升級」。早期的 IP 往往靠流量和曝光來建立影響力,明星效應和粉絲經濟一度被視為商業成功的捷徑;然而,隨著資本市場和產業鏈的成熟,單純的「流量 IP」已難以進入核心圈層。
「投資人和產業夥伴越來越清楚,只有能與產業敘事、政策導向和資本需求對齊的 IP,才真正具有市場價值。」他強調,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許多企業家和接班人不再滿足於社交媒體上的熱度,而是開始系統化地打造能與企業戰略匹配的 IP,「這種轉變意味著,中國的 IP 正在從娛樂化走向資本化,而這一步,往往決定了領袖能走多遠。」
未來十年:IP 將從信任系統進化為全球規則的「新財報」
豹變學院創始人張大豆指出,AI 時代的到來將徹底改變 IP 的存活方式。過去,流量和曝光能在短時間內帶來聲譽,但這樣的 IP 往往難以承受算法的消耗:
「AI 會無情地放大,也會快速地淘汰。沒有價值底色的 IP,只會成為算法的養分;而能與產業敘事、政策導向、資本需求對齊的 IP,才會被時代選中。」
張大豆說,中國市場上已有鮮明對比:一些靠短視頻爆紅的創業者,很快隨算法退潮被淘汰;反而是那些與產業鏈上下游緊密綁定、並呼應政策導向的企業領袖,才能在震盪中被資本長期看到:
「未來十年,中國的領袖 IP 必須具備『耐久性』與『可复制性』兩大特質:耐久性讓它能跨越市場波動長期存在,可复制性則讓它能在不同平台、不同場景被不斷傳播。這意味著,IP 不再是一次性的聲量事件,而是一套能抵禦算法波動的長期戰略資產。」

The Icons 創始人許復則將視野推向國際舞臺。他指出,隨著跨國資本與合作網絡的深化,IP 將進入「可計量、可交易」的新階段,成為企業的第二財報:
「在不久的將來,投資人不僅審視財務報表,更會同時檢視領袖的『IP 報表』。這份報表不是會計數字,而是領袖的價值立場、全球聲譽、跨文化信任度。」許復認為,這樣的轉變會讓 IP 從「無形」變成「硬指標」,企業的市值評估將逐漸內建IP的影響因子。
許復也提出一個可能的想像:未來企業的「IP 報表」或許會和財務報表並列,包含三個核心指標:全球信任度指數(來自不同市場對領袖的信任調查)、跨文化接受率(IP 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適配度)、以及國際議程參與度(領袖是否能在全球性議題中被看到並發揮影響力)。這些數據一旦被量化,不僅能提供投資機構新的決策依據,也會讓領袖的 IP 真正成為可以交易、可以估值的資產。
許復進一步強調,最終的競爭並非資本,而是規則。當 ESG、AI 治理、產業標準等全球議題加速形成新秩序時,誰的IP能夠與這些議程同頻,誰就有資格成為規則制定者:
「信任是 IP 的起點,但未來十年,它會被視為一種『全球交換貨幣』。沒有 IP,你會被忽視;錯誤的 IP,會讓你被排斥;而只有設計完整、能突破文化邊界的 IP 體系,才能讓你坐在規則桌前,參與制定未來。」

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