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價值紛亂、訊息過載的世界中,什麼力量能真正跨越語言與邊界、觸及人心?林維洋的答案是音樂,這門不需翻譯、卻能引發共鳴的語言。
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青商會會長林維洋,不僅是一位將中提琴與二胡藝術完美「融合」的國際音樂家,更是一位橫跨表演藝術、教育、國際組織發展的新世代實踐者,一位用琴聲串聯世界、以實際行動推動不同族群相互理解的跨文化領袖。
接受英國全球領袖影響力媒體《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專訪時,林維洋強調,他不只是一位音樂演奏家,更是文化的橋樑、國際社群的推動者,以及價值的倡議者。他想讓世界看見,藝術從不該是遠離現實的象牙塔,而應該是一種深度參與世界的方式,一種推動社會前進、讓世界翻頁的溫柔力量。
「我的目標,是讓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透過音樂、教育,以及共好的商業運作,看見彼此、理解彼此,並一起想像、進而創造未來的各種可能!」
從台灣到紐約,從琴房到國際舞台
林維洋 12 歲離開台灣,赴美求學。當其他小孩還在探索興趣時,他已經每天花六小時拉琴。他笑說自己是「琴房裡長大的人」,但也因此練就了跨越語言隔閡的溝通能力:
「當你還不太會說英語時,音樂就是最直接的語言呀!剛到美國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和其他人產生了溝通障礙,我就拉琴給其他人聽。」
後來,他以優異成績獲得茱莉亞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之後更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取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其間,他成為茱莉亞創校以來,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以中提琴與二胡雙樂器身分演出協奏曲的音樂家。從卡內基音樂廳到林肯中心,從古典獨奏到當代創作,他用音樂拓展身份,也不斷重塑舞台。
「我的故事並不是典型的音樂家成功之路,因為我很早就意識到,我的路不只在舞台上,而是在人與人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對話裡。」
踏踏實實擁抱世界,是藝術家的另一種修行
2008 年,受到一位任職於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友人的影響,林維洋開始走進音樂圈之外的世界,接觸外交、社群、青年組織等範疇,「我想通的一件事,是要深度地理解文化,絕對不能只是單純欣賞,而是一定要親身參與,把自己栽進去。」
他形容那段經歷是「走出音樂泡泡」的過程,「學音樂的人,都很習慣待在練習室,生活就是比賽、排練、演出。但我最終認知到,社會很大,若想發揮影響力,文化絕不能僅是單向傳遞,而是持續與世界對話。藝術工作者,如果不學會如何與社會、世界對話,能夠締造出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小。」
2017 年,他與一群紐約友人決心將紐約青商會重新復會,僅用兩個月完成組織重建。從那時起,他就把「組織領導」視為藝術的延伸:「我不是職業政治人物,也不是典型創業家。但我是一個懂得傾聽、能把人聚在一起的人,」林維洋說:「我相信,當我們願意從自己的文化出發,走進他人的世界,並創造一個容得下彼此的空間,那麼,我們就正寫下屬於這一代的國際語言。」

讓音樂走在外交之前:以旋律搭建跨文化的共同語言
林維洋的音樂生涯從未與「文化外交」切割。他不只在國際音樂節演出,也讓自己的演奏成為促進不同文化間彼此理解的橋樑。2018 年,他應邀赴韓國釜山演出,主辦單位邀請他以代表中華文化的二胡,代替韓國傳統樂器奚琴(Haegeum。韓國奚琴與中國二胡的區別在於,奚琴沒有千斤、不蒙蛇皮、軟弓演奏,指關節按弦;而二胡用硬弓演奏,指腹按弦),與當地的民族樂團合奏。
「那場演出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我站在一個非母語、非本地文化的場域裡,用自己的方式參與他們的文化語境。」觀眾是韓國人、樂團來自當地,只有他一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但他們的合奏,卻創造了共同語言。

這不只是一次演出,更是一場「文化外交」,林維洋回憶:「文化交流最深的層次,是你不只是表演給別人看,而是邀請對方一起對話。」
他也連續四年於 NBA 尼克隊農曆新年場次演奏美國國歌,成為罕見多次登上 NBA 國歌演奏的二胡演奏家:「這是一種象徵,但更是一種在地認同。我們不只是華人社群的一部分,也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林維洋:社會參與,是藝術家的責任延伸,也是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疫情蔓延的那一年,世界各地的音樂廳關上了門,無數舞台按下了暫停鍵。但對林維洋來說,那不代表藝術應該沉默,反而是文化更應該挺身而出的時刻。
他沒有選擇退場,而是選擇走進人群,用音樂人的視角、組織者的行動力,回應社會真正的需要。
那年春天,當紐約街頭空無一人、供應鏈大亂之際,他創立了「Farm2Manhattan」平台,一個本來與音樂毫無關聯的倡議活動。這個平台連結了受困的農民與苦撐的城市餐廳,一端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危機,一端幫助餐廳找到穩定的食材來源。這不是演出,也不是表演,而是一場純粹的人與人的協力共生,希望可以支持同時支持餐廳和超市,並讓大家有東西可以吃。
「這或許不是音樂的事,但對我來說,卻是音樂家的責任,」他說,「因為我們的訓練,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種感知世界的能力。我知道怎麼傾聽,也知道什麼時候該站出來。」
此外,他也參與了「Concerts in Motion」,一個將音樂帶進獨居長者生活的公益計畫,年輕樂手們,透過視訊、電話或是小型到府演出,讓音樂成為孤單日常中的陪伴:
「有一次,一位獨居爺爺聽完我的演奏,紅著眼眶說,他已經很多年沒聽過現場的琴聲了,」林維洋回憶,「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音樂真的不只是藝術,它帶來的是人的生命中不能缺少的溫度與希望。」
除了應對當下危機,林維洋也將關懷延伸至海外留學生的日常,他創立的「紐約房子填空選擇題」社群,原是幾位朋友間交換租屋資訊的群組,沒想到短短幾年擴大成為協助超過 16,000 名學生找房、避坑、落腳的在地平台。
「很多人剛來紐約,語言不通、預算有限,很容易落入不公平的租屋陷阱。這些年我幫忙協調租約、媒合轉租等,我也沒想到自己會變成『紐約台灣里長伯』,但這或許是我最務實的文化參與方式。」對林維洋來說,文化的價值,不應只是存在於舞台與象牙塔,更應扎根在日常、在危機、在與人真實相遇的那些地方:
「藝術家不只是創作者,也應該是參與者。我希望我做的每一件事,不只是溫柔地演奏世界,而是勇敢地擁抱它。」

音樂教育,是未來的文化信仰
在林維洋心中,教育從來不只是技巧的傳承,更是一場文化的深耕與靈魂的啟蒙。他自 2005 年起便投入音樂教學,走進教室、社區與不同年齡層的心靈,他始終堅信:音樂教學的終點,不是打造技術高超的演奏者,而是孕育出具備感知力、同理心與文化素養的完整個體。
「我一直有一個夢想,」他說,「希望透過音樂,為不同地區的孩子種下善的種子。」這不只是一句話,而是一個他默默耕耘多年的信念。如今,這個構想終於正式啟動,計畫的第一站選擇從越南出發,在當地籌設一所融合在地文化根基與國際視野的音樂教育中心。它不是菁英式的才藝培訓所,更不是為了比賽或升學設計的音樂補習班,而是一個希望能陪伴孩子長大的地方,一個用音樂培養心靈、激發人格的所在。
「就像台灣熟悉的 YAMAHA 音樂教室一樣,」他補充,「但我們的核心不是技術成績,而是讓孩子們在旋律與節奏中,學會專注、傾聽、共鳴,從而對人生產生更溫柔、更有力量的想像。」
這個教育願景,也深刻呼應了他長年奉行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特別是第 4 項「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第 10 項「減少不平等」(Reduced Inequalities),以及第 16 項「和平與正義」(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對林維洋而言,音樂不只是藝術訓練,更是一種通往更公平社會的語言,是建構公民素養、促進文化理解、並為未來培養和平與責任意識的起點。
此外,作為世台聯合基金會(STUF United Fund)的聯席董事,林維洋也擔任過「聯合國永續發展高階政治論壇(High Level Political For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LPF)」周邊會議的策劃人。對於聯合國的多項永續發展目標持續的付出,也讓他在 2023 年受頒美國總統服務志工金獎。
在他心中,真正有力量的教育,不是傳遞答案,而是點燃靈魂。音樂,就是那道火光。

從東南亞出發,為世界播下文化的種子
選擇越南作為音樂教育的關鍵起點之一,來自於對當地教育環境的深刻觀察。這幾年,他走訪東南亞多國,注意到越南家庭對教育的投入日益殷切,尤其渴望孩子具備面向世界的能力。然而,在專業與學科之外,能啟發心靈與文化素養的藝術教育資源仍顯匱乏。
「音樂,是最自然也最深刻的啟發方式。它無需語言,卻能教會一個孩子什麼是情感、什麼是專注、什麼是他與世界的連結。」
林維洋深信,在 AI 快速重塑職場與未來技能的時代,這樣的教育更顯珍貴:「很多職業將被 AI 取代,包括翻譯、客服、甚至某些技術性的藝術工作。但有幾件事永遠無法被複製,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舞台上的渲染力,與藝術帶來的感染力。」
音樂,在他眼中,不只是美感的培養,更是一種民主素養的根基:「一個懂得傾聽他人、也願意表達自己的人,才有能力成為真正的公民。音樂教的不只是節奏與旋律,更是耐心、尊重與共鳴。」
他期待,未來的音樂教室不再只是「學琴」的場所,而是成為一處文化啟蒙的基地,一個讓孩子認識世界、也認識自己的起點。
林維洋說,這不只是一個關於一間音樂教室的構想,而是一個關於文化、教育與人性價值的跨世代功課,「表演藝術,是人類靈魂的語言,是我們這個世代面對科技洪流時,最後一塊能夠堅守的溫度與創造力。」

別等完美的起點,你現在就可以啟程
作為全球性質的青商領袖、音樂家與跨文化行動者,林維洋走訪世界各地,也時常與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年人交流。他發現,許多年輕人在夢想與現實的交界處徘徊,總覺得 「還沒準備好 」、「還不夠資格」、「還不夠明確」。但他總會笑著對他們說一句話:
「別等人生有一個完美的起點,因為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他自己就是一個例子。他坦言,自己從未規劃要成為世界青商會會長、或在聯合國系統發聲、或在疫情時成為一個農業與城市餐飲的連結者。他沒有按照教科書走,也不是每一步都胸有成竹。他只是,每次遇見了,就選擇不逃避;每次害怕了,就選擇往前。
「很多事情看起來像是巧合,但其實是選擇的累積。人生不需要預設公式,它會在你一次次真誠的投入中,慢慢長出形狀。」
他也強調,這個時代的領導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而是站在人群之中,能夠支持大家看見彼此、相信彼此,並引導眾人向更遠處走去的人:「領導力從來不是權力的展示,而是責任的承接。」他深信,真正的領導,不是讓人聽命,而是讓人願意靠近;不是讓人服從,而是讓人願意相信。那來自你如何傾聽、如何理解、如何讓一個團隊、甚至一個社群,在你的陪伴下走得更穩、更遠。
「有一天你會發現,真正有意義的不是頭銜、也不是掌聲,而是當你離開某個地方時,別人會說:『他曾在這裡,留下了改變。』」林維洋說,這不只是他經常分享給青年朋友的觀念,也很適合說給正在不確定中前行的每一個人聽:
「所有值得的事,都是從『還不確定,但選擇相信』開始的,因此,我很強調的一句話是,」林維洋説:
「相信就能看見。」

新亞室內樂協會:讓亞洲聲音成為國際語彙的一部分
2010 年,林維洋與三位來自台灣的音樂家在紐約共同創辦「新亞室內樂協會」(New Asia Chamber Music Society, NACMS),為剛走出學院、進入職業領域的年輕音樂家打造一個能被聽見、能自我實踐的平台。
「我們希望為亞洲音樂家創造更多發聲與演出的機會,也希望透過音樂連結不同世代、啟發新一代,」林維洋說,「雖然最初以台灣音樂家為核心,但我們從一開始就期待,新亞能成為更廣泛代表亞洲文化能量的國際組織。」
新亞室內樂協會的核心理念是融合東西方藝術語言。他們不僅呈現高水準的古典室內樂,更積極與亞洲傳統樂器演奏者如二胡、琵琶、奚琴合作,並與舞蹈家、畫家等跨領域藝術創作者攜手,拓展聲音與視覺的多重表現形式。從 2011 年 在卡內基音樂廳的首場售票演出全場爆滿開始,新亞室內樂協會的足跡遍及林肯中心、考夫曼音樂廳、大都會博物館等知名場館,也走進艾利斯島、皇后區博物館、Flushing 市中心與台灣校園社區,打開了音樂與觀眾之間更直接、更親密的對話空間。
除了正式舞台演出,協會也長期推動家庭式沙龍音樂會與「Between the Bars」講座,讓室內樂從劇院延伸到日常生活,建立更具互動性的文化場域。他們與小提琴家林昭亮、鋼琴家Orion Weiss、鋼琴家張放等國際音樂家合作,也參與巴拉圭文化節與舞團 Peridance、Nai-Ni Chen Dance Company 的跨界製作,持續以創新形式探索室內樂的未來可能。這一次的跨國合作專場演出,也是台灣與巴拉圭建交 60 週年慶祝音樂會,格外具有意義。
新亞室內樂協會曾獲《紐約音樂會評論網》讚譽為「由一群極具專業、天賦非凡的年輕音樂家所組成」,並榮獲 Huang Yu-Ting 紀念獎與 New Music USA 計畫補助。對林維洋而言,這不只是一個音樂組織的經營歷程,更是一種價值實踐:
「我們的努力,不只是為了音樂演出,而是希望建立一個融合藝術與社群的互動平台,讓室內樂在這個世代持續發光,成為文化理解與情感連結的力量。」

林維洋:留下的不只是聲音,而是一種走向世界的方式
「不需要讓別人定義自己是哪一種人,」在採訪的最後,林維洋跟《The Icons》採訪小組分享,「我只是相信,只要願意走出去,文化就會帶我抵達更深的地方。」
林維洋不只是站上舞台的音樂家,也不只是國際組織裡的青年領袖,他是一位始終用文化與人對話的人,用行動翻譯信念的人。他的生命從不循規蹈矩,卻處處真實可感。他走進社群、走進教育、走進那些被忽略的縫隙,用一絲一縷的琴聲、也用雙腳下的每一個步伐證明,文化不是抽象的象牙塔,而是願意陪伴世界往好的方向發展的前瞻思維與具體行動。
「我做的每一件事,不是為了成就自己,而是希望能為這個聲音多元的世界,多留下一些能夠彼此理解的空間。」這是他的溫柔,也是他的堅定。
林維洋走的,是一條沒有「模板」的路,但他走過的地方,總有人因為他的存在而開始相信:
「改變,的確可以從一個人心裡的聲音開始。」

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