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cons 中文
  • SDG
  • ESG
  • 領導力
  • 商業
  • 國際
  • 健康
  • 傳承
  • 創新
  • 娛樂
  • 更多
    • 女性
    • 學術
    • 文化
    • 最新
    • 生活
    • 科技
    • 觀點
    • 關於 《The Icons》
  • English 英文
登入/註冊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The Icons 中文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SDG

藝術不只是表演,而是穿越疆界的力量!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青商會會長林維洋:讓音樂成為改變世界的語言

Nelson Tseng 曾竣賢 by Nelson Tseng 曾竣賢
2025.07.07
in SDG, 國際, 文化, 觀點, 領導力
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青商會會長林維洋。(圖:林維洋)

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青商會會長林維洋。(圖:林維洋)

在這個價值紛亂、訊息過載的世界中,什麼力量能真正跨越語言與邊界、觸及人心?林維洋的答案是音樂,這門不需翻譯、卻能引發共鳴的語言。

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青商會會長林維洋,不僅是一位將中提琴與二胡藝術完美「融合」的國際音樂家,更是一位橫跨表演藝術、教育、國際組織發展的新世代實踐者,一位用琴聲串聯世界、以實際行動推動不同族群相互理解的跨文化領袖。

You might also like

全球秩序劇變下,新世代企業家的使命:不是守護過去,而是創造未來

AI 時代醫師「個人品牌」下一個戰場在何方?《The Icons》執行長許復:升維到「領袖品牌」,從槓桿人格到定義時代

CAMentrepreneurs 劍橋全球企業家台灣論壇:從她們的故事,一探由在地韌性走向國際舞台的創新之路

接受英國全球領袖影響力媒體《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專訪時,林維洋強調,他不只是一位音樂演奏家,更是文化的橋樑、國際社群的推動者,以及價值的倡議者。他想讓世界看見,藝術從不該是遠離現實的象牙塔,而應該是一種深度參與世界的方式,一種推動社會前進、讓世界翻頁的溫柔力量。

「我的目標,是讓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透過音樂、教育,以及共好的商業運作,看見彼此、理解彼此,並一起想像、進而創造未來的各種可能!」

從台灣到紐約,從琴房到國際舞台

林維洋 12 歲離開台灣,赴美求學。當其他小孩還在探索興趣時,他已經每天花六小時拉琴。他笑說自己是「琴房裡長大的人」,但也因此練就了跨越語言隔閡的溝通能力:

「當你還不太會說英語時,音樂就是最直接的語言呀!剛到美國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和其他人產生了溝通障礙,我就拉琴給其他人聽。」

後來,他以優異成績獲得茱莉亞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之後更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取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其間,他成為茱莉亞創校以來,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以中提琴與二胡雙樂器身分演出協奏曲的音樂家。從卡內基音樂廳到林肯中心,從古典獨奏到當代創作,他用音樂拓展身份,也不斷重塑舞台。

「我的故事並不是典型的音樂家成功之路,因為我很早就意識到,我的路不只在舞台上,而是在人與人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對話裡。」

踏踏實實擁抱世界,是藝術家的另一種修行

2008 年,受到一位任職於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友人的影響,林維洋開始走進音樂圈之外的世界,接觸外交、社群、青年組織等範疇,「我想通的一件事,是要深度地理解文化,絕對不能只是單純欣賞,而是一定要親身參與,把自己栽進去。」

他形容那段經歷是「走出音樂泡泡」的過程,「學音樂的人,都很習慣待在練習室,生活就是比賽、排練、演出。但我最終認知到,社會很大,若想發揮影響力,文化絕不能僅是單向傳遞,而是持續與世界對話。藝術工作者,如果不學會如何與社會、世界對話,能夠締造出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小。」

2017 年,他與一群紐約友人決心將紐約青商會重新復會,僅用兩個月完成組織重建。從那時起,他就把「組織領導」視為藝術的延伸:「我不是職業政治人物,也不是典型創業家。但我是一個懂得傾聽、能把人聚在一起的人,」林維洋說:「我相信,當我們願意從自己的文化出發,走進他人的世界,並創造一個容得下彼此的空間,那麼,我們就正寫下屬於這一代的國際語言。」

紐約青商會晚宴現場,林維洋會長於舞台致詞,分享他從音樂人到文化行動者的跨界歷程。他強調,藝術不只是表演,而是一場與世界對話的修行──唯有走出舒適圈,親身參與並創造共融的文化空間,才能真正寫下屬於這一代的國際語言。(圖:Michael Yu)

讓音樂走在外交之前:以旋律搭建跨文化的共同語言

林維洋的音樂生涯從未與「文化外交」切割。他不只在國際音樂節演出,也讓自己的演奏成為促進不同文化間彼此理解的橋樑。2018 年,他應邀赴韓國釜山演出,主辦單位邀請他以代表中華文化的二胡,代替韓國傳統樂器奚琴(Haegeum。韓國奚琴與中國二胡的區別在於,奚琴沒有千斤、不蒙蛇皮、軟弓演奏,指關節按弦;而二胡用硬弓演奏,指腹按弦),與當地的民族樂團合奏。

「那場演出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我站在一個非母語、非本地文化的場域裡,用自己的方式參與他們的文化語境。」觀眾是韓國人、樂團來自當地,只有他一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但他們的合奏,卻創造了共同語言。

韓國釜山音樂廳中,林維洋以二胡獨奏者身份登台,與韓國民族樂團共同演繹《抽象》。這場演出不僅是音樂交流,更是文化外交的具體實踐——透過不同樂器語彙的融合,跨越語言與國界,以旋律搭建彼此理解的橋樑。林維洋以中華文化為根,在異地奏出連結的可能。(圖:林維洋)

這不只是一次演出,更是一場「文化外交」,林維洋回憶:「文化交流最深的層次,是你不只是表演給別人看,而是邀請對方一起對話。」

他也連續四年於 NBA 尼克隊農曆新年場次演奏美國國歌,成為罕見多次登上 NBA 國歌演奏的二胡演奏家:「這是一種象徵,但更是一種在地認同。我們不只是華人社群的一部分,也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韓國釜山音樂廳中,林維洋以二胡獨奏者身份登台,與韓國民族樂團共同演繹《抽象》。(影片:BMIMF)

林維洋:社會參與,是藝術家的責任延伸,也是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疫情蔓延的那一年,世界各地的音樂廳關上了門,無數舞台按下了暫停鍵。但對林維洋來說,那不代表藝術應該沉默,反而是文化更應該挺身而出的時刻。

他沒有選擇退場,而是選擇走進人群,用音樂人的視角、組織者的行動力,回應社會真正的需要。

那年春天,當紐約街頭空無一人、供應鏈大亂之際,他創立了「Farm2Manhattan」平台,一個本來與音樂毫無關聯的倡議活動。這個平台連結了受困的農民與苦撐的城市餐廳,一端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危機,一端幫助餐廳找到穩定的食材來源。這不是演出,也不是表演,而是一場純粹的人與人的協力共生,希望可以支持同時支持餐廳和超市,並讓大家有東西可以吃。

「這或許不是音樂的事,但對我來說,卻是音樂家的責任,」他說,「因為我們的訓練,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種感知世界的能力。我知道怎麼傾聽,也知道什麼時候該站出來。」

此外,他也參與了「Concerts in Motion」,一個將音樂帶進獨居長者生活的公益計畫,年輕樂手們,透過視訊、電話或是小型到府演出,讓音樂成為孤單日常中的陪伴:

「有一次,一位獨居爺爺聽完我的演奏,紅著眼眶說,他已經很多年沒聽過現場的琴聲了,」林維洋回憶,「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音樂真的不只是藝術,它帶來的是人的生命中不能缺少的溫度與希望。」

除了應對當下危機,林維洋也將關懷延伸至海外留學生的日常,他創立的「紐約房子填空選擇題」社群,原是幾位朋友間交換租屋資訊的群組,沒想到短短幾年擴大成為協助超過 16,000 名學生找房、避坑、落腳的在地平台。

「很多人剛來紐約,語言不通、預算有限,很容易落入不公平的租屋陷阱。這些年我幫忙協調租約、媒合轉租等,我也沒想到自己會變成『紐約台灣里長伯』,但這或許是我最務實的文化參與方式。」對林維洋來說,文化的價值,不應只是存在於舞台與象牙塔,更應扎根在日常、在危機、在與人真實相遇的那些地方:

「藝術家不只是創作者,也應該是參與者。我希望我做的每一件事,不只是溫柔地演奏世界,而是勇敢地擁抱它。」

從疫情中的「Farm2Manhattan」農產平台,到為長者演出的「Concerts in Motion」、再到協助萬名留學生落腳紐約的租屋社群,林維洋用藝術家的敏銳感知回應世界,用行動延伸音樂的責任,證明文化不只是表演,而是一種深刻參與世界的方式。(圖:Hua Yeh)

音樂教育,是未來的文化信仰

在林維洋心中,教育從來不只是技巧的傳承,更是一場文化的深耕與靈魂的啟蒙。他自 2005 年起便投入音樂教學,走進教室、社區與不同年齡層的心靈,他始終堅信:音樂教學的終點,不是打造技術高超的演奏者,而是孕育出具備感知力、同理心與文化素養的完整個體。

「我一直有一個夢想,」他說,「希望透過音樂,為不同地區的孩子種下善的種子。」這不只是一句話,而是一個他默默耕耘多年的信念。如今,這個構想終於正式啟動,計畫的第一站選擇從越南出發,在當地籌設一所融合在地文化根基與國際視野的音樂教育中心。它不是菁英式的才藝培訓所,更不是為了比賽或升學設計的音樂補習班,而是一個希望能陪伴孩子長大的地方,一個用音樂培養心靈、激發人格的所在。

「就像台灣熟悉的 YAMAHA 音樂教室一樣,」他補充,「但我們的核心不是技術成績,而是讓孩子們在旋律與節奏中,學會專注、傾聽、共鳴,從而對人生產生更溫柔、更有力量的想像。」

這個教育願景,也深刻呼應了他長年奉行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特別是第 4 項「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第 10 項「減少不平等」(Reduced Inequalities),以及第 16 項「和平與正義」(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對林維洋而言,音樂不只是藝術訓練,更是一種通往更公平社會的語言,是建構公民素養、促進文化理解、並為未來培養和平與責任意識的起點。

此外,作為世台聯合基金會(STUF United Fund)的聯席董事,林維洋也擔任過「聯合國永續發展高階政治論壇(High Level Political For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LPF)」周邊會議的策劃人。對於聯合國的多項永續發展目標持續的付出,也讓他在 2023 年受頒美國總統服務志工金獎。

在他心中,真正有力量的教育,不是傳遞答案,而是點燃靈魂。音樂,就是那道火光。

林維洋於 2023 年榮獲「美國總統服務志工金獎」, 肯定其長年在世台基金會服務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推廣上的貢獻。對他而言,教育不只是技巧傳授,而是一場以音樂為媒介的靈魂啟蒙,讓孩子學會傾聽、共鳴與想像,進而用旋律走向更公平、更有同理心的世界。(圖:林維洋)

從東南亞出發,為世界播下文化的種子

選擇越南作為音樂教育的關鍵起點之一,來自於對當地教育環境的深刻觀察。這幾年,他走訪東南亞多國,注意到越南家庭對教育的投入日益殷切,尤其渴望孩子具備面向世界的能力。然而,在專業與學科之外,能啟發心靈與文化素養的藝術教育資源仍顯匱乏。

「音樂,是最自然也最深刻的啟發方式。它無需語言,卻能教會一個孩子什麼是情感、什麼是專注、什麼是他與世界的連結。」

林維洋深信,在 AI 快速重塑職場與未來技能的時代,這樣的教育更顯珍貴:「很多職業將被 AI 取代,包括翻譯、客服、甚至某些技術性的藝術工作。但有幾件事永遠無法被複製,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舞台上的渲染力,與藝術帶來的感染力。」

音樂,在他眼中,不只是美感的培養,更是一種民主素養的根基:「一個懂得傾聽他人、也願意表達自己的人,才有能力成為真正的公民。音樂教的不只是節奏與旋律,更是耐心、尊重與共鳴。」

他期待,未來的音樂教室不再只是「學琴」的場所,而是成為一處文化啟蒙的基地,一個讓孩子認識世界、也認識自己的起點。

林維洋說,這不只是一個關於一間音樂教室的構想,而是一個關於文化、教育與人性價值的跨世代功課,「表演藝術,是人類靈魂的語言,是我們這個世代面對科技洪流時,最後一塊能夠堅守的溫度與創造力。」

林維洋選擇從越南出發,推動融合國際視野與在地文化的音樂教育計畫,盼望在 AI 世代中,為孩子種下情感與共鳴的種子。對他而言,音樂不只是旋律,更是培養民主素養與文化理解的起點,是一種為未來社會留住溫度與創造力的方式。(圖:Cindy Lin)

別等完美的起點,你現在就可以啟程

作為全球性質的青商領袖、音樂家與跨文化行動者,林維洋走訪世界各地,也時常與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年人交流。他發現,許多年輕人在夢想與現實的交界處徘徊,總覺得 「還沒準備好 」、「還不夠資格」、「還不夠明確」。但他總會笑著對他們說一句話:

「別等人生有一個完美的起點,因為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他自己就是一個例子。他坦言,自己從未規劃要成為世界青商會會長、或在聯合國系統發聲、或在疫情時成為一個農業與城市餐飲的連結者。他沒有按照教科書走,也不是每一步都胸有成竹。他只是,每次遇見了,就選擇不逃避;每次害怕了,就選擇往前。

「很多事情看起來像是巧合,但其實是選擇的累積。人生不需要預設公式,它會在你一次次真誠的投入中,慢慢長出形狀。」

他也強調,這個時代的領導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而是站在人群之中,能夠支持大家看見彼此、相信彼此,並引導眾人向更遠處走去的人:「領導力從來不是權力的展示,而是責任的承接。」他深信,真正的領導,不是讓人聽命,而是讓人願意靠近;不是讓人服從,而是讓人願意相信。那來自你如何傾聽、如何理解、如何讓一個團隊、甚至一個社群,在你的陪伴下走得更穩、更遠。

「有一天你會發現,真正有意義的不是頭銜、也不是掌聲,而是當你離開某個地方時,別人會說:『他曾在這裡,留下了改變。』」林維洋說,這不只是他經常分享給青年朋友的觀念,也很適合說給正在不確定中前行的每一個人聽:

「所有值得的事,都是從『還不確定,但選擇相信』開始的,因此,我很強調的一句話是,」林維洋説:

「相信就能看見。」

在 2024 北美青商商業社交晚宴上,林維洋與來自全美各地的青年領袖合影,傳遞「相信就能看見」的核心信念。他鼓勵年輕世代別等待完美時機,而要勇敢出發——真正的領導力,不在頭銜與掌聲,而是能否為他人帶來改變。每一次真誠投入,都是未來樣貌的起點。(圖:Michael Yu)

新亞室內樂協會:讓亞洲聲音成為國際語彙的一部分

2010 年,林維洋與三位來自台灣的音樂家在紐約共同創辦「新亞室內樂協會」(New Asia Chamber Music Society, NACMS),為剛走出學院、進入職業領域的年輕音樂家打造一個能被聽見、能自我實踐的平台。

「我們希望為亞洲音樂家創造更多發聲與演出的機會,也希望透過音樂連結不同世代、啟發新一代,」林維洋說,「雖然最初以台灣音樂家為核心,但我們從一開始就期待,新亞能成為更廣泛代表亞洲文化能量的國際組織。」

新亞室內樂協會的核心理念是融合東西方藝術語言。他們不僅呈現高水準的古典室內樂,更積極與亞洲傳統樂器演奏者如二胡、琵琶、奚琴合作,並與舞蹈家、畫家等跨領域藝術創作者攜手,拓展聲音與視覺的多重表現形式。從 2011 年 在卡內基音樂廳的首場售票演出全場爆滿開始,新亞室內樂協會的足跡遍及林肯中心、考夫曼音樂廳、大都會博物館等知名場館,也走進艾利斯島、皇后區博物館、Flushing 市中心與台灣校園社區,打開了音樂與觀眾之間更直接、更親密的對話空間。

除了正式舞台演出,協會也長期推動家庭式沙龍音樂會與「Between the Bars」講座,讓室內樂從劇院延伸到日常生活,建立更具互動性的文化場域。他們與小提琴家林昭亮、鋼琴家Orion Weiss、鋼琴家張放等國際音樂家合作,也參與巴拉圭文化節與舞團 Peridance、Nai-Ni Chen Dance Company 的跨界製作,持續以創新形式探索室內樂的未來可能。這一次的跨國合作專場演出,也是台灣與巴拉圭建交 60 週年慶祝音樂會,格外具有意義。

新亞室內樂協會曾獲《紐約音樂會評論網》讚譽為「由一群極具專業、天賦非凡的年輕音樂家所組成」,並榮獲 Huang Yu-Ting 紀念獎與 New Music USA 計畫補助。對林維洋而言,這不只是一個音樂組織的經營歷程,更是一種價值實踐:

「我們的努力,不只是為了音樂演出,而是希望建立一個融合藝術與社群的互動平台,讓室內樂在這個世代持續發光,成為文化理解與情感連結的力量。」

「新亞室內樂協會」在台灣與巴拉圭建交 60 週年慶祝音樂會上演出,融合古典與亞洲傳統音樂,展現跨文化創作能量。林維洋(右一)與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共同登台,詮釋音樂不僅是演奏技藝,更是一種連結社群、對話世界的語言。透過新亞平台,亞洲聲音正逐步成為國際文化語彙的重要一環。(圖:林維洋)

林維洋:留下的不只是聲音,而是一種走向世界的方式

「不需要讓別人定義自己是哪一種人,」在採訪的最後,林維洋跟《The Icons》採訪小組分享,「我只是相信,只要願意走出去,文化就會帶我抵達更深的地方。」

林維洋不只是站上舞台的音樂家,也不只是國際組織裡的青年領袖,他是一位始終用文化與人對話的人,用行動翻譯信念的人。他的生命從不循規蹈矩,卻處處真實可感。他走進社群、走進教育、走進那些被忽略的縫隙,用一絲一縷的琴聲、也用雙腳下的每一個步伐證明,文化不是抽象的象牙塔,而是願意陪伴世界往好的方向發展的前瞻思維與具體行動。

「我做的每一件事,不是為了成就自己,而是希望能為這個聲音多元的世界,多留下一些能夠彼此理解的空間。」這是他的溫柔,也是他的堅定。

林維洋走的,是一條沒有「模板」的路,但他走過的地方,總有人因為他的存在而開始相信:

「改變,的確可以從一個人心裡的聲音開始。」

林維洋不是為了讓世界看見自己,而是希望透過文化與行動,為世界多留下一些理解彼此的空間。從音樂到教育、從社群到國際組織,他用腳步與琴聲,走出一條沒有模板 、卻始終溫柔堅定的道路,證明改變,真的可以從一個人心裡的聲音開始。(圖:Michael Yu)

精選推薦:

堅毅、韌性,與全世界做朋友!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李天柒總會長:屬於台商的故事,還要寫非常久

英國首相 Keir Starmer:以「負責任的 AI 主權」重塑英國的未來

Tags: Concerts in MotionesgFarm2ManhattanSDGs世台聯合基金會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青商會新亞室內樂協會林維洋
ShareShareTweet
Nelson Tseng 曾竣賢

Nelson Tseng 曾竣賢

Nelson Tseng, Director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The Ic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global issue that everyon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personal stories are particularly effective in resonating with people. We welcome everyone to join us in our efforts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曾竣賢,《The Icons》的商務總監,永續發展是全球每個人都應關注的議題,透過個人故事更能喚起人們的共鳴。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的行列,共同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推薦閱讀

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為: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力學院永續創新計畫總監 Viola Jardon、互助營造董事長特助林子程、展晟照明集團南區總經理黃真瑋、信昌機械廠營銷長奚仲豪、大瀚國際開發董事長蔡明瑋、劍橋大學臺灣校友會會長暨清華大學教授謝英哲、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The Icons》執行長暨劍橋大學臺灣校友會秘書長許復。(圖:The Icons)

全球秩序劇變下,新世代企業家的使命:不是守護過去,而是創造未來

by Gary
2025 年 8 月 28 日

...

白袍人生創辦人張益豪醫師與英國全球領袖媒體《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執行長許復。(圖:The Icons)

AI 時代醫師「個人品牌」下一個戰場在何方?《The Icons》執行長許復:升維到「領袖品牌」,從槓桿人格到定義時代

by Gary
2025 年 8 月 23 日

...

由左至右為:國立成功大學榮譽校長蘇慧貞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蕭嬋副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林士平副教授、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力學院永續創新計畫總監 Viola Jardon。(圖:The Icons)

CAMentrepreneurs 劍橋全球企業家台灣論壇:從她們的故事,一探由在地韌性走向國際舞台的創新之路

by Gary
2025 年 8 月 12 日

...

藝術家黃思綺。(圖:黃思綺)

觀看之外的倫理,藝術家黃思綺:創作,是我對永續與平等的溫柔回應

by Gary
2025 年 7 月 30 日

...

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蔡宏營博士。(圖:The Icons)

以科技與永續為核心,開啟臺灣與劍橋對話!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蔡宏營博士:推動亞洲創新進入歐洲決策核心

by Nelson Tseng 曾竣賢
2025 年 7 月 23 日

...

Next Post
謝煥麒 UKL 執行副總 (圖:農業部)

友善土地,永續時尚!UKL 執行副總謝煥麒:因為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源頭!

熱讀

發愣吃執行長林聖連。(圖:發楞吃)

發愣吃執行長林聖連:以一碗麵撼動國際餐飲格局,開創新中式料理的永續投資奇蹟

2024 年 12 月 23 日
盧浩智 沅星航空

沅星航空創辦人盧浩智:我是「溫柔的破壞者」,以創新私人包機模式飛出亞太中樞新格局!

2024 年 5 月 27 日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 (圖:今周刊)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AI 與永續發展雙引擎驅動新世代

2024 年 7 月 2 日
Tsai Yi-Chien

台灣前國發基金會副執行秘書蔡宜兼:「小碎步前進」是永續轉型不二法門

2024 年 3 月 20 日
旺寶整合行銷董事長吳同喬(圖:The Icons)

從街頭到奧運!旺寶整合行銷董事長吳同喬:推動三對三籃球讓台灣登上國際舞臺

2024 年 9 月 23 日
他被稱「亞洲私董會第一人」!TXA 創業家私人董事會創辦人徐竹先:在未來,沒有加入私人董事會的企業將會罹患「企業帕金森氏症」

他被稱「亞洲私董會第一人」!TXA 創業家私人董事會創辦人徐竹先:在未來,沒有加入私人董事會的企業將會罹患「企業帕金森氏症」

2023 年 7 月 31 日

The Icons

  • 關於 《The Icons》
  • 隱私權政策
  • 使用者條款
  • 女性

主題分類

SDG 商業 傳承 學術 生活 ESG 國際 創新 文化 科技 領導力 健康 娛樂 最新 觀點

語言轉換

繁体中文

聯繫我們

Email: hello@theicons.net

   

© 2025 THE ICONS COLLECTIV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登入或創建您的帳戶
或使用
登入中請稍後...
忘記密碼?
使用其他帳號登入
或使用
登入中請稍後...
我已經是會員? 登入
或使用
登入中請稍後...
請輸入您的會員帳號或電子郵件地址以繼續。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English 英文
  • SDG
  • ESG
  • 領導力
  • 商業
  • 國際
  • 健康
  • 傳承
  • 創新
  • 娛樂
  • 學術
  • 文化
  • 最新
  • 生活
  • 科技
  • 觀點
  • 關於《The Icons》
  • 登入

© 2025 THE ICONS COLLECTIV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Are you sure want to unlock this post?
Unlock left : 0
Are you sure want to cancel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