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第 29 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這樣的國際盛事,我建議,來自各國的產官學領導人們,千萬別只是「船過水無痕」而已,而應該想辦法讓自己「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在全球氣候危機的激流中,來自各國的領導人們站在 COP29 演講台上,這不僅是一次政策的角力,更是一場塑造聲譽的戰役。這些演講也好、發言也好,或是承諾,都不應僅僅是會場中的短暫迴響而已,而是要化作全球輿論的永續浪潮及其他後續影響力,這些不管是來自政治、經濟的成本才花得有意義。
從國際媒體操盤的角度來看,我們目睹了眾多領導人如何利用 COP 這樣的國際盛事,將個人聲譽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並透過媒體將短暫的聚光燈效應,延續成深遠的國際影響力。
讓聲音從會場穿越到全世界的秘訣
COP29 不只是國際會議,它也是全球領導人的名片──是個人的名片、企業的名片,也可能是代表國家的名片。 在一場場關乎永續/可持續發展未來的全球對話中,領導人們的表現不僅反映了政策能力,也直接影響他們的國際地位。下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從馮德莱恩的道德召喚到扎耶德的技術敘事,再到納塔諾的情感共鳴,每一場演講都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聲譽秀」。
馮德萊恩:用道德語言重塑領導力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以其無懈可擊的敘事技巧,將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置於全球氣候行動的最前沿。她以「沒有人會被落下」這一口號,超越了技術討論的框架,將氣候行動提升到公平與正義的高度。透過精緻的語言,她的演講被全球媒體迅速擷取,化為標題焦點,將歐盟的聲音放大到全球層面。
扎耶德:用技術驅動敘事,為中東刷新形象
阿聯酋總統穆罕默德·本·扎耶德(Mohammed bin Zayed Al Nahyan)的演講聚焦於碳捕捉與儲存技術(CCUS),展現出中東地區不僅是化石能源的出口國,更是全球能源轉型的創新領導者。他以清晰的數據與實際案例,重塑了阿聯酋的全球形象,而這一敘事成功地讓媒體以「技術驅動氣候行動」為切入點,重新定義了中東的角色。
納塔諾:用情感為弱勢代言,將議題引向道德巔峰
圖瓦魯總理卡烏塞亞·納塔諾(Kausea Natano)則以感性的敘事方式,喚起全球對氣候正義的關注。他的演講不僅呈現小島國家面臨的生存危機,還提出了具體的法律框架建議,用來保護受氣候影響的移民與弱勢群體。這樣的發言引爆了媒體對「氣候正義」的報導,將圖瓦魯這個小國的聲音帶到國際舞台的中央。
掌握媒體敘事的關鍵時刻
在媒體主導的時代,聲譽不再只是領導人的「軟實力」,它是影響力的核心資產。領導人在 COP29 上的每一次亮相,既是展示政治視野的機會,也是建立媒體敘事的關鍵時刻。
- 全球敘事框架是成功的基石
領導人必須將冷硬的政策數據轉化為感性且具故事性的敘事,讓全球受眾感受到政策背後的意義。例如,納塔諾的「生存吶喊」不僅觸動了與會者,更喚起了全球媒體對弱勢國家的同情與關注。 - 多平台、多層次的媒體操盤策略
單靠現場演講已不足以維持聲量。國際盛事的參與者們,需要通過領導人深度專訪、媒體溝通與新聞操作,再加上碎片化的社交媒體策略,以及與其他領導人共同合作創造更多話題,將自己的聲音傳遞到各個角落,形成跨平台的輿論矩陣。 - 透明與行動的結合
發言是起點,而非終點。領導人若能在會後展現透明度與行動力,讓受眾清楚看到未來的每一步,才能鞏固聲譽並維持媒體的持續關注。
在 COP29,創造不被遺忘的聲音
COP29 是一個舞台,但真正的主角是那些能讓聲音留存的領導人。 參與這樣的全球會議,絕不能僅是形式化的參與,而是一次聲譽的錘煉。從會場的發言到媒體的後續報導,領導人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聲譽管理策略,將這些承諾化作長久的影響力。
最後,作為一位國際媒體操盤專家,以及國際議題倡議者,我深信氣候行動需要的不僅是政策承諾,還需要能夠塑造共鳴的敘事,與持續推動的行動。因此,我在此也建議有來到 COP29 的領導人們,千萬別讓你的發言只是一場「船過水無痕」的表演。
把握機會,讓你的聲音成為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源頭,為你自己、為相關企業,或者你代表的是國家,甚至為歷史,留下關鍵的印記。
推薦閱讀:
COP29 人物聚焦|SmartNation 創始人 Shabnam Mammadova:以創新智慧技術推動全球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