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醫療科技快速演進的浪潮中,創新不再只是實驗室裡的數據與論文,而是臨床與產業能否真正跨越鴻溝的關鍵。台灣雖然擁有完整的醫療體系、材料科學與製造實力,卻始終缺乏能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步的醫材品牌。當多數企業仍陷於代理模式或價格競爭時,價值往往被稀釋,產業真正需要的,是一股能把「研究」推進到「臨床應用」的驅動力量。
方策科技創辦人方旭偉博士帶著這樣的使命走進產業,他同時也是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教授,長年在化學工程與醫學工程領域深耕,卻一次次目睹研究成果停留在論文或實驗室,無法走進臨床。這樣的落差,讓他意識到台灣雖然具備醫療與製造的優勢,卻在「知識落地」的最後一哩路始終缺席。於是他選擇在學院與產業之間並行,把自己定位在產學交會的縫隙,用研究者的嚴謹結合企業家的實踐,去補上產業最缺乏的環節。
在接受英國全球企業家媒體《The Icons》艾肯仕國際名人誌專訪時,他談到創業的初心,方旭偉博士指出,許多研究雖然在學術上意義重大,但若無法進入臨床,終究只能停留在象牙塔裡。正因如此,他希望藉由方策,把這些知識真正推向產業,落實在市場的需求之中:
「研究不是終點,唯有把知識推進到臨床,轉化成能被真正使用、能改變病患生活並帶動產業前進的產品,創新才算完成。否則所有的努力,都只會停留在紙面上的數據。」
方旭偉博士:能真正走進臨床的成果,才算得上創新
醫療器材的研發,是一條少有人願意踏上的道路。從最初的臨床需求,到設計、動物實驗、法規測試、臨床驗證,再到最終取得證照與上市,每一步都漫長而嚴苛。這樣的過程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更久,背後還伴隨著龐大的資金與風險。對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醫材產業來說,這樣的負擔幾乎難以承擔。
「台灣不是沒有成果,而是很多成果都停在檯面上,看得到卻進不了臨床。」 方旭偉博士直言面對龐大的風險與成本,多數公司選擇了代理與貿易的路線,透過進口國際大廠的產品維持營收。短期雖然穩妥,卻也因此放棄了累積自有品牌的機會。
在長期觀察產業現況後,方博士意識到,如果沒有人願意走進這條最艱難的路,台灣醫材就只能永遠停留在價值鏈的邊陲,缺乏在國際舞台上的發聲權。
「醫材不是一般的商品,今天想到明天就能做出來。它需要時間,需要臨床,需要比其他產業更漫長的等待。」 正因為缺乏耐心與投入,台灣長期未能孕育出能在國際市場立足的品牌。
因此,方旭偉博士創辦方策科技從一開始就設定了不同的方向:用漸進卻穩健的方式,一步步打開產業的可能。第一步,是協助代理商完成轉型,從單純的通路角色變成能真正掌握品牌與產品的企業。這不只是技術移轉,更是讓合作夥伴意識到,「MIT 醫材」可以擁有與國際大廠比肩的品質,同時兼具成本效益。當這個基礎逐漸扎穩之後,第二步才是投入真正的創新,把研發能量集中在高值化醫材,建立專利佈局,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再推向國際市場。

在學術與產業之間找到答案
對方旭偉博士而言,教授與企業家的身分並不是矛盾,而是一種互相推動的力量。長年在臺北科技大學任教,他熟悉研究的嚴謹邏輯,也深知學生與研究員們最大的疑問往往不是「能不能發表」,而是「能不能真的被使用」。這樣的氛圍,讓他逐漸明白,研究如果沒有被設計成能夠走向臨床與市場,終究只是半途而廢,「在學校,我可以盡情追問為什麼;但在產業,我必須回答怎麼做,才能讓它真的被使用起來。」
也因為這樣的角色轉換,他清楚看到產業裡最大的落差:不是沒有人才,也不是沒有成果,而是太少人願意承擔把研究推到最後的責任。專利要怎麼布局,臨床要怎麼安排,資金要怎麼分配,每一步都是壓力,也是選擇:
「很多研究不是沒有突破,而是卡在沒有人願意咬牙送進臨床。那一步最難,但也最關鍵。」
在方博士看來,研究從第一天開始,就應該以「能否落地」作為最終標準。這也是為什麼他願意把時間與資源放在產業鏈最困難的一環,唯有有人願意把這個缺口補上,創新的價值才能真正被看見。

把所有人拉到同一張桌子上,讓流程更快、風險更小
對方旭偉博士來說,方策科技的價值從來不只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個「連結者」。醫材的研發往往橫跨學術、臨床、製造、法規、銷售等多個環節,任何一個斷點都可能讓整個專案停滯。方策的角色,就是把這些不同的力量拉到同一條線上,讓研究能更快成為可供臨床使用的產品:
「學術懂技術,醫師知道需求,工廠有能力做,法規能把關,但如果各做各的,產品就永遠出不來。」
這種整合能力,正是他多年觀察國際市場後最深的體會。在歐美,他見過不同公司共同投資標準檢測,只為了縮短產品驗證的時間。那一刻,他意識到產業的進步不只是競爭,而是協作:只要有人能負責把過程整合起來,整個生態系都會受惠。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所有人拉到同一張桌子上,讓流程更快、風險更小。」方策科技在實際操作中,不是單純研發一項新技術,而是把臨床的問題轉換成能被工程解決的方向,再交由製造端放大生產,最後確保法規與市場都能接受。這樣的過程,比單純的研發更複雜,但也更能保證成果真的走進醫療現場。

方旭偉博士:台灣醫材,不需要永遠靠代理
方策科技的第一個挑戰,是從零開始開發倒鉤縫線與拉提線。這類器材看似基礎,卻涉及材料設計、臨床測試與法規審查等多重關卡。一般來說,取得二類醫材證照往往需要數年的等待,但方策科技僅用了兩年多就完成,讓產品順利上市,也贏得醫師與通路的信任。這不只是速度上的突破,更是台灣醫材第一次用實際成績說服產業與市場:本土團隊同樣能在嚴格的體系下通過驗證。
「從零開始到取得證照,我們只用了兩年多一點。那段時間壓力很大,但結果證明,台灣不需要永遠依賴代理,也能憑自己的能力被市場接受。」方旭偉博士回憶。
有了縫線的成功,團隊很快把挑戰推向更高難度的領域。在三年左右的時間內,他們拿下了兩張三類醫材證照,包括聚左乳酸(PLA)皮膚填補劑與改質澱粉止血劑。這類產品需要經歷嚴格的臨床試驗與法規審查,通常國際大廠也要花上五年以上才能完成其中一項,而方策卻能在短時間內連續完成兩項:
「三類醫材的門檻最高,但我們做到了,而且不是只做一次,而是連續完成。這對團隊是一種信心,更是對台灣產業的一個答案。」
如今,這些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落地,PLA 填補劑更已取得國際認證並成功出口。從縫線到填補劑、止血劑,一系列成果讓方策逐漸被視為能兼顧速度與品質的團隊,也讓台灣醫材產業看見新的可能。

差異化策略,打開全球市場
今年九月,方策科技踏出了關鍵的一步,參加泰國國際醫療展。這不僅是一場展會,更是一次對外界的宣告:MIT 醫材已經準備好走向世界。
「這是我們第一次走出海外,我希望大家看到的不是單一產品,而是台灣醫材真正的研發與製造實力。」對方旭偉博士來說,這一步並不是倉促的決定,而是經過多個成功案例累積後的自然延伸。品牌要國際化,必須有足夠的紀錄做後盾,只有先在本土市場站穩,才有資格邁向下一個舞台。
在這場展會裡,方策科技設定了三個方向:推廣既有的高階醫材,尋找能長期合作的國際代理;展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技術平台,吸引更多委託開發的合作;同時也開始探索策略聯盟,甚至思考未來的併購與資本市場機會。
「國際化的挑戰,不只是出去參展,而是能不能真正被不同市場接受。」歐美市場重視最尖端的解決方案,但在許多新興市場,第一個問題往往是價格是否能負擔得起。方策必須同時兼顧兩端,既要展現技術高度,也要讓產品能以合理的成本被使用。
他舉例,臨時假牙在美國或歐洲已不是新鮮技術,但在新興市場仍有龐大需求。如何依照不同市場的條件調整產品,讓創新真正落地,而不是成為高不可攀的奢侈品,正是方策國際布局的核心思維。
方策科技的策略,正是在這種差異化的取徑下展開,用高階產品證明技術實力,用可負擔的方案打開更廣闊的市場。這種穩健而靈活的做法,也讓方策科技在全球舞台上展現出獨特的競爭力。
以終為始,讓 MIT 醫材走向世界
走過十年歷程,方策已在台灣醫材產業奠下穩固的基礎,也用一連串的成果證明,本土團隊並非只能仰賴代理,更能憑自身實力進入高門檻市場。但在方旭偉博士眼中,這還只是開始,他期待未來十年,醫材能成為台灣的下一張名片,帶動人才、資源與技術的聚集效應。
「我希望有一天,醫材能像半導體一樣,成為吸引人才與資源的核心產業。」方博士認為,要實現這個願景,企業的投入與創新只是其中一環,制度的支持與產業生態的完善同樣關鍵。方博士呼籲,政府應該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適度降低創新門檻,讓更多年輕團隊有機會嘗試;同時,新創、大企業、學術界與投資方也需要形成接力,共同推動產業向前。唯有如此,台灣醫材才能在全球市場找到真正的立足點。
對方旭偉博士而言,「以終為始」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責任。從臨床需求出發,把缺口一一補上,研究才有機會轉化為能實際使用的產品,產業也才能逐步形成國際影響力。方博士用十年的實踐證明,MIT 不只是代工的代名詞,也可以代表品牌、代表突破、代表被世界看見的價值:
「以終為始,就是把每一次創新推到真正落地。因為唯有落地,才能改變一個手術、一家醫院,甚至是一個產業的未來。」

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