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變遷、能源轉型與科技顛覆的交會點上,領導者的角色從來不只是管理者,更是架構者與橋樑建造者。作為臺灣最具國際量能的應用研究機構掌舵人,國家實驗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Applied Research, NIAR)院長蔡宏營博士,正帶領團隊在臺灣與世界各國之間,開闢一條同時兼顧永續與創新的落地之路。
「我們從來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蔡宏營院長強調,NIAR作為隸屬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NSTC)的國家級研究機構,不僅肩負回應科技政策的使命,更是平台與樞紐的角色,在學界、產業與政策搭建橋樑,讓多方彼此賦能:
「我們的任務也包括讓那些還停留在學術階段的技術,能夠真正接觸到市場,進而落地成為具體的解決方案。」蔡宏營博士以深厚的科研背景與對政策的熟稔,賦予 NIAR 清晰的角色定位:「技術落地不該只是少數點狀事件,而應該成為一套有系統、有機制的連動工程。」在這樣的信念與方針下,NIAR 也逐步從科研機構蛻變為技術轉譯與政策實踐的平台,成為推動臺灣科技價值與國際接軌、甚至共贏的關鍵力量。
2025 年 6月16日,NIAR 就在英國劍橋與英國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力研究院(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CISL)共同舉辦「臺英永續研發論壇(Sustainabil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um)」,在全歐著名的劍橋綠色創新建築 Entopia Building 展開一場橫跨歐亞的產學研深度對話。
歐亞之間:永續主題下的三大戰略軸線
這場由臺灣 NIAR 與英國劍橋大學 CISL 於劍橋聯手舉辦的「臺英永續研發論壇」,以創造亞洲與歐洲的深度對話為核心,由劍橋大學 CISL 永續創新資深總監 Sam Laakkonen、 NIAR 國際事務室主任張美瑜博士、Arculus Lab 院長兼任臺灣科技大學產學創新學院執行長楊光磊教授、捷克先進晶片設計研究中心(Advanced Chip Design Research Center, ACDRC)主任 Radek Holý 教授、劍橋大學永續發展工程專家 Jonathan Cullen 教授等人領銜展開。

論壇主題圍繞「淨零排放」「建築環境韌性」與「永續半導體」三大方向,「這三個方向不是隨意選擇,而是我們盤點後發現:它們正是目前全球永續技術對接的痛點,也是臺灣最有能力向全球貢獻的領域。」蔡宏營院長強調:
「氣候變遷已經對全球城市韌性構成壓力,建築如何應對災害、如何節能減碳,已是全球城市治理的核心。而半導體不僅是臺灣的強項,更是全球能源與運算效率的關鍵,因此永續半導體的議題正當其時。」蔡宏營院長表示,這三條軸線,清楚地揭示了 NIAR 作為應用研究中樞的前瞻布局。
其他出席本論壇的各領域專家,還包括 NIAR 營運長徐玉學博士、NIAR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柴駿甫博士、NIAR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研究員張文鎰博士、半導體製程專家 DEUVtek 鼎極科技營運長錢俊逸博士、IC 設計專家光濟科技執行長鄭宗宜、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BSI)永續創新經理 Wendy Niu、劍橋大學麥斯威爾中心(Maxwell Centre)的產業零碳策略計畫負責人 Agnieszka Iwasiewicz-Wabnig、劍橋大學 CISL 永續創新主任 Viola Jardon,以及英國《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執行長許復等人。

蔡宏營院長:每一場國際對話,都是未來科技輸出國際的標準示範
在 NIAR 的賦能下,這一次在劍橋「臺英永續研發論壇」上成為鎂光燈焦點的,包括三家能代表臺灣創新力與研發能量的先鋒企業:鼎極科技(DEUVtek Co., Ltd.)、光濟科技(Light Momentum Technology Corp.)、擷發科技(Microip Inc.,旗下研發團隊 Arculus Lab),以及台捷共同合作的先進晶片設計研究中心(Advanced Chip Design Research Center, ACDRC)。這四個在論壇上成為焦點的名字,並非單一技術的象徵,而是科研成果有效轉化、並與國際接軌的具體實證。
這些企業或機構組織所展現的技術與創新,橫跨先進製程材料、低功耗AI晶片設計、封裝整合解決方案與國際晶片平台協作:鼎極科技聚焦於永續半導體材料;光濟科技整合AI與綠色運算;擷發科技以其封裝技術切入未來電子系統;ACDRC 則是臺灣外交部支持、由 NIAR 與捷克 Cyber Security Hub 共同在捷克布爾諾設立的節點,推動歐洲半導體應用共創與人才流動,前述三家企業也共同參與 ACDRC,共創臺捷半導體產學合作價值。
「我們並不是只是為優秀的團隊技術搭建國際溝通橋樑,」蔡宏營院長堅定地說:
「每一場國際對話,都是臺灣未來科技輸出模式的嚴肅測試與標準示範。我們竭盡所能推動這些企業或機構組織,能夠真正穿越到地球任何一個最適合他們的角落,建立實質的技術夥伴關係、研發合作甚至商業落地的機會。」
蔡宏營指出,NIAR 長期支持最適合的企業投入國際科技鏈結,所展現的成果,可以讓來自臺灣的價值輸出到國際舞台後大化,這些企業不僅具備高度成熟的技術背景,有的更已邁向上市櫃階段,與國際夥伴相互賦能後,其商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還能帶動整個產業生態系:
「這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臺灣科技真正進入全球供應鏈與永續轉型現場的具體見證,」他強調:
「這也是 NIAR 存在的價值,協助臺灣的創新能量,精準找到它在世界的位置。」

以擁抱世界的科技外交,走進國際永續社群
在科技日益成為全球治理與永續發展的核心語言時,蔡宏營院長以「科技外交的具體實踐」定位本次 NIAR與 CISL 合作共同舉辦的「臺英永續研發論壇」:
「無論是臺灣與英國、臺北與劍橋,抑或任何地理上的端點,我們其實都在走向同一個方向,回應全球永續的共同使命。」他以一個極具意象的比喻說道:「這次合作,就是兩個各自高速旋轉的陀螺,在此刻精準交會,撞擊出跨域創新的火花。」
蔡宏營院長也提到,此次論壇於劍橋 CISL 總部 Entopia Building 舉辦,格外有意義,這是英國第一座同時達成 EnerPHit、BREEAM Outstanding 與 WELL Gold 認證的翻修建築,象徵永續建築與健康辦公環境的最高標準,也是全球少數能在舊建物基礎上,成功實現淨零碳與社會影響力目標的案例:
「Entopia Building 不僅是歐洲綠建築的標竿,更是一座日常運作中的創新實驗場域,我們特別選在這裡展開全球對話,就是為了象徵臺灣科技創新深深融入歐洲永續創新體系的心臟地帶。這次的論壇,聚集來自英國、芬蘭、捷克等國政策、產業與研究界的領袖人物,構築出一場前所未有的國際科技對話,我們也很榮幸讓臺灣的科研觀點得以在全球舞台上被看見、被回應。」
蔡宏營院長也強調,科研不能只停留在一個地方的實驗室中,更應該走進國際的永續社群,去理解全球趨勢、參與全球治理,並從中發聲:
「這次我們與劍橋大學 CISL 所共同舉辦的,絕對不只是一場論壇,更是一場關於科技主權與國際參與的共創對話,這是臺灣的科技創新走向世界中心的歷史性瞬間,也是我們作為全球創新夥伴關鍵角色的具體貢獻。」
讓臺灣人才走出去,讓國際人才加入臺灣
當前科技創新已不再是單一實驗室的競技,而是一場橫跨機構、國界與文化的系統性工程。談及內部治理,蔡宏營院長表示:「真正的創新,來自於跨域對話的日常化、制度化。」在他主導下,NIAR 建構出一套獨特的跨中心協作機制,串聯起七大國家級研究中心,每兩週召開一次跨中心主管會議,深入討論計畫進程與資源整合,「這不僅提升了組織運作效率,更為跨領域合作建立穩固的基礎,我們彼此熟識,也彼此理解,讓跨中心合作不是口號,而是真正的實踐。」
蔡宏營院長介紹,為了推進創新文化的系統性進化,NIAR 設計出「 i-Dream 創新科技計畫」,透過每年兩次的公開徵件機制,鼓勵各中心之間提出聯合提案:
「我們特別強調跨中心與跨國的組合,因為唯有在多元觀點的碰撞下,創新才可能產生真正的突破。」蔡宏營院長指出,這不僅是技術整合,更是一場文化與人才的整合戰略:「我們希望打造的,是一個具有世界對話能力的創新生態系,而這樣的整合量能外溢至 NIAR 的國際合作版圖與人才策略。」
蔡宏營院長說,NIAR 的目標不僅是讓臺灣人才走出去,更要讓國際人才加入臺灣,以推動歐洲碩博士來臺實習與研發,讓世界的年輕世代親身體驗臺灣產業的前瞻性與深度:
「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學者,跟臺灣的青年人才一起透過 NIAR 的所有平台參與全球的創新生態系,在我們的眼中,他們就是連接未來的橋樑。而我們正在培養的,不只是人才,而是連結世界與未來的每一種可能。」

創新為誰而生,科研為何而行
「談科技創新,以及永續創新,不只是技術的連結,更是社會、人文與環境的對話。」蔡宏營院長語氣堅定,他指出,真正的創新,需要回應社會結構、文化語境與生態承載力:「我們不能只問怎麼創新,更要問,為了誰創新?」
在訪談的尾聲,蔡宏營院長總結:「科學的價值不在於數據,而在於它如何被社會吸納與實踐。」他進一步指出,若創新僅止於論文發表、但未能轉化為產業或社會的實質影響,可能無法發揮其最大價值,而 NIAR 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能將前瞻技術真正帶入市場與社會的系統工程。
蔡院長也點出現實挑戰:科研若只是學界的孤島,再精準的技術也可能淪為空中樓閣。因此他推動跨中心、跨國、跨界整合,在這其中,不僅整合技術,更同時整合文化與人才:「創新不能只靠技術,更要讓人願意參與、制度能夠支撐、文化可以承接。」
在蔡宏營院長的願景中,NIAR 是一座橫跨產官學研的橋,不只是將臺灣科技政策量能放大的賦能者,更是一個與世界對話、與時代交心的平台:
「每一次的跨國對話,我們都讓世界看到臺灣的優勢與對世界的貢獻;每一次的國際合作,我們都能讓所有的國際夥伴感受到,與臺灣共贏,是一件美好而永續的事。」

精選推薦:
從半導體與高效能運算變革,看見台歐之間的未來——專訪 Arculus Lab 院長楊光磊教授與 INESC TEC 副所長兼 Minho 先進電腦中心主任 Rui Carlos Oliveira 教授
前進 2024 倫敦科技週!「台積電研發六騎士」楊光磊教授:科技創新必須是全球範疇中的協作,一切從「失敗履歷」開啟外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