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看似穩定的產業版圖下,一場「靜默革命」正在發生。不是 AI 衝擊,不是政府施壓,而是新世代企業家開始集體質疑一個根本問題:「我們為什麼存在?」這群人不再滿足於把企業績營得更好,他們想要重新定義企業存在的理由。
「過去 30 年,台灣企業靠『做得更快、更便宜』在全球站穩腳跟,」臺灣數位企業總會(Taiwan Digital Enterprise Alliance, TDEA,以下簡稱數總)執行長王怡雯一針見血,「但現在遊戲規則變了。碳規範來了,價值觀在重整、信任需要重建,光是『升級』已經不夠,你必須重新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很多人把 ESG 當成家庭作業在做,但這其實是企業重新定義存在價值的開始。」王怡雯的語氣透著急迫,「『三代轉型研究院 2.0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什麼是「三代轉型研究院 2.0」?
「這不是升級版的 MBA 課程,」王怡雯搖搖手,「這是一場產業邏輯的重新設計工程。」從單純的「課程平台」,到能夠驅動「集體行動」的生態系統,企業不再只是來「學」,更是來「走」的,而且是「一起走」。
說到這裡,王怡雯停頓了一下,彷彿在組織一個重要的想法,「真正的永續,不是守住生存權這麼簡單,而是重新定義我們這一代企業家應該承擔的角色與影響力。」她的聲音變得更加堅定:「產業的未來,從來不屬於那些『善於適應』的人,而是屬於那些『敢於重新設計自己』的人。」
不只是學習,而是重新定義「我是誰」
「三代轉型研究院」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妥協。它不是來解決單一企業眼前的經營難題,而是來挑戰整個世代的產業轉型焦慮。這裡不收「菜鳥創業家」,也不要「等著接班的富二代」。真正的目標,是那些站在「延續與重構」十字路口的企業家,有人選擇離家創業、要寫自己的故事;有人選擇留在家族企業,但想要翻轉一切。
前者是「創一代」,後者是「創二代」,但本質都一樣:不甘於現狀。他們的共通點不是年齡、不是資本、不是產業,而是一種內在的不安分:對現狀不滿,對未來充滿想像。所以,數總從來不是你印象中的「培訓機構」:
「我們不教你怎麼贏,我們問你:願不願意重新定義自己。」這是王怡雯在一場閉門座談中丟出的震撼彈。她說:「學策略很容易,但更要學會『設計問題』才是真本事。只有當問題是自己定義的,解方才有真正的力量。」
然後,「三代轉型研究院 2.0」版本來了。這不只是升級,而是徹底重新設計,原本的「業師陪跑」模式太溫和了,新的模式進化為跨世代、跨領域、跨階層的「共學戰隊」。策略設計?有。實戰模擬?有。企業現場診斷?有。但更重要的是那些「課表上沒有的內容」:私廚夜話裡的深度交流、國際聯盟的戰略對接。數總不再只是企業轉型的訓練基地,而是直接殺進企業核心運作的「行動型產業加速器」:
「真正的永續,不是你能不能撐下去,而是這個時代是否值得留下你。」王怡雯將轉型看作一種文化意識的重建,而不是單純的策略手術,「當一間企業能說出自己的永續語言、做出自己的價值承諾,它便不只是『延續』,而是在為下一個十年創造新的意義。」

曼谷深夜的商業奇蹟:當信任變成合作
在 2025 年年初,曼谷。一群三代轉型研究院師生原本只是去考察學習,沒想到在幾場深夜的飯局和即興討論中,意外誕生了一家名為「愛客旅」的國際旅行社。這不是準備已久的創業案,而是信任催生的商業合作。
碩盛集團的泰國、越南資源,結合新加坡 Accomy 的技術平台,創造出一個顛覆性的企業差旅方案解決平台。從訂票、訂房、報帳到權限控管與財務結算,流程全面雲端化、智慧化,大幅降低人力成本與營運摩擦,也讓中小企業也能「優雅地」參與跨國市場經營。
但重點不是又多了一家新創公司,而是它背後的「生成邏輯」徹底不同了。過去創業是「個人英雄主義」,現在是「集體信任網絡」,「三代轉型研究院」平台就是有這樣的差異性:
「這不是某個導師說了什麼,也不是哪一位同學提出了好點子。」王怡雯回憶起那幾個曼谷夜晚,眼中閃著光芒,「就是大家在聊天中忽然意識到:我們可以合作,甚至可以創造出比各自單打獨鬥更厲害的東西。」

同樣的魔法,也發生在「旺寶整合行銷」身上,這家原本只以在地活動與街頭文化為主體的品牌策劃公司,因為三對三籃球項目即將進入奧運而看到了機會。但關鍵不是抓住了契機,而是他們重新定義了自己的角色。
從「活動承辦商」到「城市文化重塑者」,旺寶整合行銷開始和地方政府合作,用運動重新書寫城市文化的品牌故事,重新創造城市文化。
這樣的思維轉折,傳統顧問公司教得出來嗎?標準化課程講得出來嗎?不可能。

沅星航空則更狂野,他們直接瞄準亞洲富豪的私人移動市場,整合私人飛機場網絡、高端客製行程與企業包機解決方案,建立起一條全新的「空中生活鏈」。
不是要挑戰傳統民航公司,而是要填補一個被忽視的高度碎片化、服務缺口明顯的區域飛航市場,提出一個來自台灣的企業解決方案。更關鍵的是,背後有整個三代轉型研究院生態系在支持,從商業模式梳理、潛在用戶的引介,以及整體策略的陪跑推進。這不是重資本的燒錢大戰,而是生態系整合能力的較量。

愛客旅、旺寶整合行銷、沅星航空,看似三個獨立故事,實則背後是同一套邏輯:不是單一資源驅動,而是信任網絡催生,「我們不是幫他們創業,我們是讓他們彼此看見對方的價值。」王怡雯堅信,真正的轉型不靠制度、不靠技術,而在於把「信任」變成一種可以管理的資產。
「因為唯有在信任基礎上的合作,才不會流於短期交易;只有從真實對話中誕生的商業模式,才能穿越趨勢與政策週期。」王怡雯堅定表示:「三代轉型研究院的真正價值是培訓,而是創造共識﹐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共識生成場』。」
不要孤軍奮戰!讓世界聽懂台灣企業的永續語言
「大家都在談技術升級、管理創新,但真正的挑戰不在這裡,而是在全球語境中重新定位自己。」數總的解方是什麼?一個管腦袋、一個管手腳的雙核心作戰系統。
「零碳大學」負責策略基礎:數位優化、碳盤查與減碳治理;「三代轉型研究院」負責實戰落地:組織重構、商模創新、跨界聯盟。
「我們要教企業學會一種說出屬於自己的永續話語。」王怡雯的比喻很生動,「你要能和供應鏈對話、和國際市場對話、和政策制定者對話。只有當別人聽得懂你的永續語言,轉型才真正開始。」王怡雯將其稱為「永續語境的再建構」。
「永續不是 KPI,不是報表,而是一種語言。」這句話王怡雯反覆強調,也逐漸成為整個平台成員的集體共識。由數總打造出的這套支援生態系還要走出台灣,成為世界認可的台灣解方。在王怡雯的規劃下,數總將逐步與日本地方政府展開實質對接,啟動新世代企業家實體交流與實務對談;另一方面,也積極進入杜拜、新加坡與東協市場,開啟與當地政府、企業、加速器組織的合作布局。
這不是傳統的招商引資,也不是企業各自闖蕩,這是一場「有意識的集體出海」,試圖重新定義國際合作的遊戲規則。在這場行動中,王怡雯呼籲企業不要再被動跟著供應鏈走,而要主動選擇信任的夥伴,建立新型態的區域聯盟。
「不是只有台積電、鴻海可以國際化,小企業只要集結得當,影響力絕不輸給任何人。」王怡雯語氣溫暖而堅定:「我們在做的,就是讓那些還在觀望的人知道:你不是一個人。」
「不是一個人」絕不只是心靈雞湯,而是實實在在的系統性安全網。王怡雯認為,在變動加劇、風險升高的全球經濟秩序下,當企業知道有人陪他們一起設計減碳策略、調整商模、翻譯市場語言,甚至幫他們找到跨國對口時,他們才不會被現實牽著鼻子走,才有餘裕重新定義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王怡雯:真正的轉型,不是獨行,而是共走
「三代轉型研究院 2.0」不是一門課程,也不僅只是媒合平台,而是一場集體進化的行動設計。它為台灣產業量身打造一條共學、共感、共創的路徑:企業之間不再只是看見彼此,更開始真正理解彼此,並選擇一起走下去。
在這裡,企業不再是被動聽講的學員,而是轉型敘事的共同創作者。他們透過實戰學習、資源共享、文化對話與信任建構,將「永續」從口號轉化為內部語言;讓「創新」不只是技術升級,而是深植於企業的 DNA。
這樣的轉變背後,臺灣數位企業總會是關鍵推手。在王怡雯執行長的帶領下,數總正打造一個有設計感、有陪伴力的行動型生態系,重新定義企業如何面對成長與轉型。
從「零碳大學」的制度深化,到「三代轉型研究院」的共學孵化;從國內產官學合作,到東協、日本、杜拜的國際布局;從企業內部的組織再造,到整體產業鏈的信任重建,數總正在描繪一個屬於台灣的永續經濟新版本。
未來,這張行動藍圖將更為立體。王怡雯這麼說:「我們的角色不是代辦,不是顧問,也不是提供答案的人。我們在做的,是創造一個可以能一起思考未來的空間,並願意陪大家走到那裡去。」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它沒有標準流程,沒有範例可循,也沒有人能走在最前面指引方向。它需要一群人彼此信任,在現場摸索,一邊犯錯、一邊學習、一邊前進。
而王怡雯選擇站在這條路上,不是為了領導,而是為了陪伴。她從不聲稱擁有答案,也不試圖規劃終點。她做的,是讓對話發生、讓人聚在一起,讓信任有機會生根。數總所設計的,從來不是捷徑,而是一條真正能走下去的路:一條從台灣出發、面向未來的路;一條讓世界看見我們,也讓我們看見自己、成為自己,走出不一樣自我的路。
王怡雯堅信:「我們不提供現成答案,而是陪企業一起設計那些還沒被說出口、甚至還沒被想像過的未來。因為我們相信,真正重要的不是知道怎麼走,而是有人願意一起走。走慢一點沒關係,走得辛苦也可以,但不能再各走各的。這,就是數總存在的理由,讓這條路不再孤單,讓台灣產業,有機會一起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精選推薦: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賦能「雙軸轉型」,珍煮丹董事長高永誠、豐藝集團策略長陳少翎、大武山牧場科技營運長魏毓恆:零碳絕不僅是一個環保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