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的世界裡,有些創作者不僅是技法上的探索者,更是靈魂與時代的共鳴者。湯雅琁正是這樣的存在——她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書法家與篆刻藝術家,更是一位將音樂與視覺語彙融合的藝術先鋒。她的作品蘊含著東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卻又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展現出強烈的現代感,讓傳統與現代、音律與筆墨在她的筆下交融成獨特的藝術篇章。
全球藝術的發展從文藝復興到現代主義,再到當代的跨界融合與互動體驗,藝術形式正不斷進化。湯雅琁的創作正是這種時代精神的體現——她在傳統書法與篆刻中融入音樂性,並在當代藝術的創作中透過光線、色彩與各式造型的變化、䏈覺,結合呼吸程式的韻律節奏,所呈現出的畫面音樂性,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語言。
在接受《The Icons》的專訪時,湯雅琁談到她如何在創作中尋找「靈魂的節奏」,並以筆墨、音律與光線交織成藝術的韻律。從家庭的書香熏陶,到音樂與藝術的雙重滋養,她的創作風格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會中,展現出一種獨特的詩意與力量:
「藝術,是靈魂的語言。它不只是技法的展現,更是一種內在情感與生命經驗的凝聚。當你在作品中找到自己,感受到筆觸與線條間的節奏與呼吸,並與觀者產生共鳴時,藝術才真正超越了視覺的表層,觸及靈魂的深處。藝術的力量不在於形式,而在於作品是否有可以對話的語言,它是否能引發共振,讓人在瞬間感受到時間、空間與生命的交會。」
音樂與筆墨的共鳴
湯雅琁的藝術風格,真正開始轉變於她對音樂的深入探索。音樂不僅是旋律與節奏的堆疊,更是一種情感與意境的表達方式。當她在國樂的領域接觸、學習琵琶的開始,音樂的情感及意境的表達已潛移默化的在她內心產生了奇妙的聯結,讓她對音樂融合筆墨韻律的詮釋和表現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及認知:
「音樂旋律的快慢、高低和情緒的變化,與筆墨的濃淡、乾濕和線條的節奏、開合是一樣的。我希望我的作品,不僅能讓觀者『看到』,更能讓他們『聽到』筆墨之間的韻律。」
在書法的世界裡,筆鋒的輕重疾徐與墨色的濃淡乾濕,文字線條的開合與延展,在平面上構建了猶如音樂的織體,蘊含著一種內在的音樂性。湯雅琁敏銳地捕捉到這些元素,並將音樂的元素與筆墨的表現力結合,形成一種嶄新的藝術語彙。這種語彙不僅是跨界跨領域的融合,更是一種感官與思維的雙重體驗。
她的筆觸時而如音符般跳動,時而如低沉的旋律般緩慢鋪陳。線條之間的留白,宛如音樂中的休止符,是停頓,是休息,,營造出一種呼吸感。這種對節奏與空間的掌控,讓她的作品呈現出動靜交錯、張弛有度的藝術張力。

跨文化的藝術對話
在這種跨領域的探索中,湯雅琁開始將東方的筆墨技法、文化內涵,與西方當代藝術的視覺語彙進行深度融合。傳統的書法與篆刻,在她的筆下不再僅是單純的視覺語言,而成為一種跨越文化與時代的藝術對話:
「藝術是無國界的語言。當你掌握了文化的根基,並將其融入當代藝術語境,作品自然能產生跨越地域與文化的力量。」
湯雅琁的作品開始在國際藝術舞台上展現出獨特的張力。她的書法和篆刻作品,曾在美國、法國、日本和韓國等地展出,並被世界銀行總部、美國亞洲文化學院、美國舊金山市立圖書館及歐洲國立賽普勒斯大學等機構收藏。這種「東方文化與西方語彙」的結合,讓她的作品不僅展現出東方藝術的細膩與內斂,更融入了西方現代藝術的開放與張力,「藝術的力量在於它能穿越文化的邊界,讓不同背景的人在觀看時,都能感受到其中的語言與意境內涵。」
她的作品不僅是一種視覺上的體驗,更是一場跨文化的精神對話。在筆墨與色彩的交錯之間,湯雅琁將東方哲學的靜謐感,與西方藝術的張力感揉合並達成平衡,構築出一種超越文化與時代限制的藝術語言:
「當觀者站在我的作品前,無論他們來自何處,都能感受到那種來自靈魂深處的震動——這才是藝術真正的力量。」

跨界融合中的藝術風格
湯雅琁的作品充滿詩意與哲理,融合了書法、篆刻、繪畫與音樂等多種藝術元素,形成了她獨特的藝術語彙,「我在創作時,會去感受音樂的節奏、韻律與筆墨的表現之間的關聯。像是在書寫、創作的過程中,時而用墨濃重,猶如樂句中的強音;時而讓線條像行雲流水般輕柔,像是音樂中的弱音。」
她的作品不僅展現傳統書法的線條美,更在節奏與韻律的拿捏中,呈現出音樂般的層次感。筆觸的快慢、濃淡、乾濕,字的大小、長短、開合,在畫面構成如音樂般的織體與音樂的節奏感相互暗合,讓作品在視覺上帶有一種內在的律動。
這種跨界融合的風格,也體現在她當代藝術創作中音樂性與繪畫性的追求及對光線與色彩的探索。湯雅琁開始嘗試在作品中引入「層次感」與「動態視覺」,讓觀者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感受到作品變化的細膩與靈動,「色彩和光線的變化,像是音樂中的和弦和音場。當光線在作品中產生層次時,色彩在畫面呈現的忽而前進,忽而後退,就像音樂中的和聲,讓畫面產生層次感。」
這種創新,最終促成她的「跨界融合」藝術風格——作品在視覺上呈現出靜中有動、繁中有序的動態張力。線條與色彩在畫面背後燈箱中燈條不同光影的映照下,產生變幻莫測的視覺層次,讓靜態的平面作品呈現出動態的生命力:
「我希望觀眾的視線可以隨著光線與色彩的變化而移動,感受到作品中空間與時間之間的呼吸感。藝術不該只是靜態的觀賞,而是要能夠與觀眾之間產生即時的對話。」
湯雅琁的作品,不僅是一種藝術風格的突破,更是一種對傳統藝術表達方式的重構。她在東方與西方、靜態與動態、視覺與音樂之間,構築出一種跨文化、跨領域的藝術語言。

教育與藝術傳承:湯雅琁的永續實踐
在聯合國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DG 4:優質教育」中,教育被視為推動社會進步與文化傳承的關鍵力量。湯雅琁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藝術家,更是一位將藝術視為教育工具的實踐者。她透過教學,將自身對書法、篆刻與藝術創作的理解,傳遞給年輕一代,促進藝術教育的普及與深化。
湯雅琁認為,藝術教育不僅是技巧的傳授,更是對文化與自我認同的探索。她在課堂中強調「筆墨的運用與音樂意境」之間的關聯,幫助學生理解藝術不僅是視覺表現,更是一種內在的感知與對話。
「我希望學生能在用筆、用墨、用色中找到自己的節奏,理解線條或造型之間的留白與律動,並從中感受到與自我內心的連結。」
她在教學中採取啟發式的教育,讓學生透過臨摹與自由創作,理解筆墨與結構之間的平衡。她強調,每個人對藝術的感知都是獨特的,重要的不是再現完美的技巧,而是通過藝術表達出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文化記憶。
此外,湯雅琁也積極參與國際藝術教育交流,將東方書法與篆刻的美學介紹給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促進跨文化的藝術理解。她曾在美國、日本及法國舉辦藝術工作坊,指導當地年輕藝術家,讓他們從書法的節奏與結構中,感受到東方藝術的哲學與韻律:
「當學生理解到線條的快慢、濃淡與韻律感時,他們就能體會到,藝術不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一種深層的對話與自我探索。」
湯雅琁的藝術教育實踐,正是 SDG 4「優質教育」的體現。她透過藝術教學,促進年輕一代對文化的理解與認同,並培養他們在藝術創作中尋找到自我與文化的聯結。

未來的探索:當代藝術的邊界與重構
湯雅琁的藝術不僅是對傳統的致敬,更是一場對未來的提問。當代藝術的發展,已經從單純的視覺表達,轉向多維度的感官體驗與文化對話。湯雅琁正站在這個轉折點上,將傳統書法與篆刻的筆墨語彙,與現代藝術的結構與音樂性融合,探索藝術在未來的新可能。
她的作品,超越了傳統書法與篆刻的固有框架,展現出東方哲學的靜謐與西方當代藝術的張力。她在當代藝術的創作中透過用筆的濃淡乾濕、線條的輕重疾徐與色彩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層次交錯,營造出一種「不斷前進的動態」——讓作品在不同的光線與空間下,展現出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藝術的張力,來自於色彩在光影的變化中產生的時間與空間變化及燈箱漸明漸暗的呼吸程式。當作品在不同的環境與時間下,展現出變化的韻律時,藝術就擁有了生命力。」
這種突破傳統的創作手法,使她的作品不僅僅是靜態的展示,更是一種「互動的體驗」。觀眾在欣賞她的作品時,會隨著視線的移動,感受到畫面空間與色彩之間微妙的張力,並在作品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情感共鳴。
湯雅琁深知,真正的藝術不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文化的傳承與時代精神的回應。她的創作不僅保留了東方書法的美學與哲學,更透過現代結構與當代語彙的結合,讓作品在東西方藝術的對話中,展現出新的生命力。
「藝術應該是靈魂的延伸。當觀者在作品中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與靈魂受到滋養時,藝術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
湯雅琁的未來探索,並非單純的技法創新,而是一場對藝術本質的重構。在她的筆墨與色彩之間,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靜態與動態,形成了一種和諧而張力十足的藝術狀態。這種對藝術邊界的持續探索,正是她作品具有收藏價值的核心所在:
「真正的藝術,不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時代精神的凝聚。當作品在不同的時空中,都能觸動人心時,藝術便擁有了永恆的價值。」

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