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的浪潮下,「零碳」早已不僅是一個環保議題,而是塑造企業競爭力與全球市場地位的重要戰略。隨著數位化時代的到來,各行業領導者面臨著從傳統模式向永續與數位雙重轉型的巨大挑戰。從供應鏈的碳足跡管理到企業內部的能源優化,再到綠色時尚的倡導,「零碳」不僅考驗著企業的應變能力,也為其提供了開創全新商業模式的契機。
在接受《The Icons》專訪時,珍煮丹董事長高永誠、豐藝集團策略長陳少翎,以及大武山牧場科技營運長魏毓恆共同表示,「零碳轉型」是一場長期的挑戰,但同時也是創造價值的機會。透過數位技術的應用、跨產業的合作,以及對永續價值的堅持,企業能夠在成長的同時推動社會與環境的進步。
身為臺灣數位企業總會(以下簡稱「數總」)「零碳大學」的學員,他們將數總提供的資源與學習成果,成功應用於實踐中。無論是運用創新技術提升碳排放的管理精準度,還是整合上下游資源推動永續,三位領導者的經驗為不同行業面對「零碳轉型」提供了範例與啟發。他們在專訪中深入剖析了「數位轉型」如何助力產業變革,並探討了綠色時尚作為未來趨勢的重要性,進一步強調零碳思維如何融入企業核心價值,開啟了全新的發展可能性。
珍煮丹:在茶香與永續間架起橋樑
作為台灣茶飲產業的領航者,珍煮丹面對的不僅是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還有如何在供應鏈與營運層面實現永續的艱難課題。董事長高永誠坦言,茶飲產業的碳排放源主要集中在原物料供應端,例如茶葉與牛奶的生產,以及這些原料在加工與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這些環節都會對環境造成壓力,因此零碳的努力不能僅靠品牌方完成,必須整合上游供應鏈和政府的支持。」

高永誠深知,推動「零碳轉型」需要從根本改變供應鏈結構。珍煮丹在採購過程中更傾向與符合永續生產標準的供應商合作,確保每杯茶飲從源頭到消費者手中,盡可能降低碳足跡。同時,他們也積極響應政府政策,推廣減塑包裝與鼓勵消費者使用環保杯的措施,「儘管這些措施會增加成本,但它們不僅符合品牌價值,也能提高消費者對永續議題的關注。」
「數位轉型」則為珍煮丹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在成為數總的學員後,高永誠受益於課程中對數位技術的深度講解,以及業界專家的交流,逐步實現營運流程的數位化升級,「參加數總讓我們了解到,數位化不僅能提升稽核效率和數據精準度,還能減少紙本作業帶來的浪費。」如今,珍煮丹已全面推行無紙化稽核和數位管理,大幅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消耗。
透過數總的支持,高永誠在推動永續發展的路上更有信心,「我們希望不僅能為顧客提供一杯好茶,更能為社會與環境帶來實質的正向影響。」珍煮丹的實踐展現了茶飲產業在永續路上的可能性,也為更多企業提供了參考範例。

豐藝集團:用技術賦能零碳創新
電子科技業向來以資源密集與碳排放高著稱,如何在推動產品創新之餘實現永續目標,是豐藝集團面臨的重要課題。策略長陳少翎坦言,集團子公司勁豐電子的規模屬中小型企電子製造業,他們必須在有限的資源下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應對來自供應鏈的挑戰:
「我們的上游供應商中,大多是中小型企業,由於缺乏資源與技術支持,他們往往難以主動投入碳盤查或減碳計畫。」
為解決這一問題,陳少翎以「零碳大學」的學習經驗為基礎,開發了一款針對中小企業的碳盤查工具,成功應用於自家企業,並逐步推廣至其他產業,「我們希望透過性價比高的解決方案,讓更多企業有能力參與永續轉型。」他提到這款工具不但能大幅降低碳排放數據收集與管理的成本,還可以將企業數據導入雲端,進行即時分析與排放優化。

這項創新也促成了陳少翎與其他行業的跨界合作。他透露,從畜牧業到金屬加工業,甚至非電子領域的企業,都開始採用豐藝集團的工具與解決方案,「例如,我們與大武山牧場的合作,不僅協助他們導入數位電表進行能耗監控,還通過碳盤查工具幫助其工廠實現節能增效。」他指出,這些合作不僅拓展了豐藝集團的產品應用範圍,也為企業內部技術優化帶來了新的靈感與數據支持。
作為「零碳大學」的學員,陳少翎特別提到數總在整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數總讓我接觸到來自各領域的專家與案例,並激發了我們打造碳盤查工具的想法。」透過數總的資源共享與跨領域學習,不僅能掌握最新的永續趨勢,還獲得實際應用的寶貴經驗,進一步強化了豐藝集團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零碳目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它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陳少翎認為通過數位技術賦能零碳創新,企業不僅能實現永續發展,還能在全球市場中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他期望豐藝集團的努力能成為業界的典範,推動更多企業共同邁向零碳未來。

大武山牧場:挑戰自然限制的創新實踐
對於以生物生產為核心的畜牧業而言,「零碳轉型」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大武山牧場科技營運長魏毓恆坦言,行業本身的特性讓轉型空間相對受限,「我們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保證動物健康與產量的基礎上,同時減少碳排放。」例如,全球飼料的主要成分如玉米和黃豆大多來自美國和歐洲,長途運輸本身就帶來了高碳排放,這些環節往往是台灣牧場業者難以控制的。
為應對這些問題,大武山牧場採取了一系列創新措施,力求在有限條件下找到可行的減碳路徑。首先,他們在包材使用上引入了可回收材料,將傳統的塑膠包裝替換為符合 FSC 標準的環保材質。其次,他們專注於「精準營養」,研究如何通過優化飼料配方,讓動物在消耗更少飼料的情況下產出更多產品,從而降低飼料相關的碳排放,「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每一點進步,都能讓我們的碳足跡變得更小。」

同時,大武山牧場還積極導入數位技術,優化能源管理和生產效率。透過引進數位電表,他們能夠即時監測每個部門的能源消耗,並找出用電高峰與潛在的浪費點,「利用數據監控系統,我們能精準掌握能源使用情況,並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消耗。」此外,牧場還與 AI 技術公司合作,實現產能的精準預測。目前,預測的準確率已提升至 96%,為生產計畫的調整與資源分配提供了可靠依據,「通過這些技術,我們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也大幅降低了碳足跡。」
「『零碳轉型』不僅是環境的需要,更是我們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魏毓恆相信透過數據驅動與跨界合作,大武山牧場正在重新定義畜牧業的可能性。他期望未來能有更多同業加入零碳行列,為台灣畜牧業的永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零碳為基石,共創永續未來
零碳目標已從一項環保行動升華為驅動全球產業轉型與生活方式革新的核心力量。在實現永續未來的道路上,臺灣數位企業總會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為企業領袖提供了深度學習、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的寶貴機會。透過「零碳大學」,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家們正以多樣的創新方式,為產業的「零碳轉型」注入新的動能與靈感。
珍煮丹董事長高永誠呼籲,零碳不僅需要企業內部的改革,還需要來自政策層面的有力支持。例如,政府可通過補助環保包裝與減塑計畫,降低業者成本壓力,讓零碳成為消費者可以輕鬆參與的行動,「我們的目標,是讓每杯茶飲都能體現永續的價值,同時鼓勵更多消費者參與這場綠色革命。」他認為零碳不僅是一項環保承諾,更是品牌創新與未來競爭力的體現。
豐藝集團策略長陳少翎則從企業內部出發,透過結合數位技術與永續報告書的創新形式,吸引了年輕人才的加入。他認為,將永續轉型設計成一個既有趣又充滿意義的體驗,是激勵內部文化革新與外部市場影響力的雙重關鍵,「我們不僅要讓員工看到永續的價值,也希望以實際成果說服更多產業加入零碳行動。」此外,他通過數總學習到的跨界知識,也讓豐藝集團的碳盤查工具成功拓展至非電子領域,從而實現了永續價值與市場成長的雙贏。
對於大武山牧場科技營運長魏毓恆來說,教育與倡導則是推動零碳的重要環節。他指出,許多中小企業對 ESG 仍存在誤解,但通過數總平台的知識分享與跨界交流,畜牧業正在逐步消除這些觀念上的障礙,並借助數位技術實現節能增效,「智慧電表、能源監控系統等技術,不僅幫助我們降低了運營成本,也讓永續變得切實可行。」他強調「零碳轉型」需要從每個細節著手,並以創新與數據驅動行業進步,為消費者與環境帶來長遠的福祉。
展望未來,隨著零碳理念深度融入企業運營與社會生活,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將繼續成為企業與知識、技術與實踐的連結者。三位企業家一致認為:「零碳不僅是一個環保目標,更是企業開拓未來商機與提升全球競爭力的絕佳機會。」透過數總的支持,他們正引領各自的行業邁向以零碳為基石、以永續為未來的嶄新時代,並期待更多企業攜手,共創兼顧環境與經濟價值的永續未來。
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