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瓊瑤於 2024 年 12 月辭世,震驚全球,國際媒體如《紐約時報》、《經濟學人》等,也刊登大篇幅文章,向這位影響無數讀者、觀眾的傳奇作者致敬。
在此之前,規模空前的瓊瑤創作歷程特展,由台北和上海策劃,北京首發,在無數人的努力之下成功起跑,希望能一步步迎向全世界。
這場名為《滄海桑田心如故》的文學大展,由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辦,於 2024 年夏末秋初展出一個月,超過六十件珍貴文物,包含作家手稿、影視劇本、獎座、照片、電影上映時的票房紀錄等等,無論深度、廣度,規模之大,堪稱全球首次。展覽以「傳承」為核心理念,幕後最重要的推手,就是去年8、9 月間接受《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採訪的知名影視製作人,同時也是瓊瑤的兒媳——何琇瓊。
文化人的使命感
從 20 多年前擔任《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轟動全球華人社會的電視劇集之製作人,再到後來成為台灣電影金字招牌「華文創」董事長,何琇瓊表示,為「瓊瑤」這位創作者,乃至於這個「品牌」,在文化傳承的脈絡中盡一分心力,不僅是她身為家族成員的私心,更是身為一個文化人的使命。
當然,「傳承」這件事——辦展覽,推動研究,都有更合適的機構或團隊來做。何琇瓊指出:「像是博物館、文學館、電影電視的資料館,公部門的相關機構,學術單位等等,而不是我們自己敲鑼打鼓在『研究』自己、『推廣』自己。」
但,身為真正親自走過那段狂熱歲月的團隊成員,何琇瓊認為——就從自己先開始,盡一己之力,喚起大家的記憶,重新思考曾經陪伴整個社會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的「愛」與「快樂」。從「懷舊」著手,然後「傳承」,希望這些感動和啟發,能帶領我們走向「創新」。
規劃瓊瑤文學回顧展的時機
回顧瓊瑤在晚年的創作及出版歷程,2017 年她發表《當雪花飄落之前》,叩問「老」、「病」、「死」,以及「愛」的真義,帶動社會體認「善終權」的新觀念,並誠實面對「人到老年」於生命的包容和智慧,引起巨大迴響。
2018 年,她將所有著作交予城邦出版集團旗下春光出版社改版發行,以花團錦簇的全新包裝,結合故宮花鳥名畫,隆重上市。經過幾年疫情的拖延,在 2023 年,這套「瓊瑤大全集」終於完成簡體字版本的授權,預備在中國大陸推出。
2023 年,正逢瓊瑤第一本長篇小說《窗外》出版 60 週年,何琇瓊和作家出版社談妥簡體字版本的「瓊瑤大全集」,可望在 2024 年正式出版。此際,何琇瓊認真思考的是如何帶動新生代的讀者進入這位作家的殿堂。
畢竟「瓊瑤現象」橫跨了1960、70、80 年代,在 1990 年代和 21 世紀初達到最近一次的巔峰。何琇瓊覺得,在此之後,20 歲、30 歲左右的年輕朋友們便無緣躬逢其盛。
「可是經典不朽」。她表示:「我就希望能將好的、重要的作品傳承下去。」
當有了這樣的想法,後續的推展就在各方的協助和努力下,順利展開。
恰於此際,中國現代文學館被評定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館方希望在柏陽、林海音、陳映真、白先勇、三毛等等來自台灣的作家之外,能再主辦一場在當代具有足夠影響力的創作者回顧展。瓊瑤跨越四十至五十年、跨越不同媒界的作品,正是一間博物館所亟需兼具學術研究之「深度」、面對大眾之「廣度」,最理想的策展主題。
現代文學館的邀約和作家出版社的出版計劃,是瓊瑤創意世界在繼2018 年全新改版之後,又一次的文學盛事。由何琇瓊致力推動成立的藝萌友文創團隊,奠基於「懷舊」、「傳承」、「創新」的思想宗旨,則是此次文學大展的策劃者。
藝萌友以最精簡的人力編制,完成一個博物館至少三個組別——典藏、研究、展覽——的深度工作,再與位於上海的設計、執行團隊對接,緊扣瓊瑤作品的「文學價值」、「跨媒界多樣特色」還有「時代意義」,共同定出展示板塊及呈現方式,從作家的成長經歷、創作歷程,到影視劇的成果展現,娓娓道出由台灣,到兩岸,再到全球華人世界共享的文化全景。
全球首見的創作歷程展
何琇瓊說,團隊得利於作家本身豐富且多樣的作品內容,加上保存完善的真跡與各項相關文物,因此在這次的「世界首展」中,從主辦方、策劃方到設計方,決定捨棄目前容易見到、儀式感極強的設計風格,忠實而誠懇的表達出作家的創作精神以及豐富的想像力,希望每位參觀者能夠在這樣的空間中,沉浸在作家的創作世界,細細品味源自於文字,迸發成光影,凝結成情緒和記憶的全方位瓊瑤魅力。
回顧展以「滄海桑田心如故」為名,引自瓊瑤自傳《我的故事》當中的〈回眸往事〉 詩句,點出高齡 86 的瓊瑤心境。作家本人也首肯出借珍藏數十年的手稿原件,包括《一簾幽夢》、《庭院深深》、《在水一方》、《我是一片雲》四部長篇小說以及《剪不斷的鄉愁》雜文集,同時親撰序文,以「愛與快樂」 勉勵後進。
除了手稿,亦有過去六十年來超過十七個版本的《窗外》,以及各種不同語種版本的瓊瑤小說,如韓文和英文、越南文版的《煙雨濛濛》、泰文版的《還珠格格》、日文版的《雪珂》等等。
此外,現場也展出她在影視界奮鬥多年的精彩成就:《我是一片雲》的電影選角紀錄、現場工作照、台北首映時的票房收益表,《幾度夕陽紅》和《還珠格格》的電視劇本,《情深深雨濛濛》的導演拍攝本,還有《梅花三弄之鬼丈夫》男主角的面具、《六個夢之啞妻》榮獲最佳連續劇的金鐘獎座等等。
確保這一文化品牌能歷久彌新
瓊瑤作品長期以來被視為華人世界不朽的文化「品牌」,要維護這個品牌,除了瓊瑤本人源源不絕的創意,勢必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
何琇瓊說,多年以來在這個品牌的維護與投入已經無法估計。「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文化工程。」她表示:「除了維護,還需要更新、創新,來確保這一文化品牌能夠歷久彌新。面對不同的世代,能夠結合當下的面貌,讓品牌的精神永久留存。」
畢竟,瓊瑤本人的創作,就帶有這樣與時俱進的特色。雖然她寫的絕大多數是愛情故事,這些故事卻總能跟每個時代的青年男女站在一起,為他們的憧憬和想望發聲。她以前的小說如此,後來的電影如此,再後來的電視劇亦是如此。
從祖輩到自己,從自己到兒孫
「每一個家族面對新舊世代的交棒都有不同的理念。」何琇瓊說:「我們一家人都從事文化事業,祖輩們多以投身教育、藝術、文化出版等事業為主。下一代也有幸從事自己喜歡的繪畫與設計的工作,我做為家族的一份子,擔負了一個承上啟下的責任。」
何琇瓊回憶,求學時候因為建教合作的緣故,有機會參與華視的兒童節目,置身電視製作的第一線。時值瓊瑤退出影壇,轉進電視圈,成立了自己的「怡人傳播」,她也來到劇組服務,跟著劉立立導演一起在拍攝現場打拼。
那是台灣社會無論在經濟條件、整體環境都蒸蒸日上的年代;「瓊瑤電視劇」一檔接著一檔,火紅熱鬧,銳不可擋。但在激情昂揚的同時,她也意識到不能因此而自滿,需要更加增進、多方面學習,於是自修剪接,轉向綜藝節目,乃至於其他類型作品的製作。
直到 1989 年電視劇《六個夢》成為台灣第一個民營公司進入中國大陸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婉君」、「啞妻」、「三朵花」三齣戲先後開工,何琇瓊重回團隊,隨著劇組走遍大江南北的文化景點。她的巧手拍攝,為這些作品留下精緻動人的劇照;一幀「啞妻」劉雪華與林瑞陽在金黃色銀杏樹下的身影,在劇集首播超過三十年後的今天,仍在展覽現場感動無數參觀者。
何琇瓊表示,瓊瑤老師在全球華語作家中,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歷經了半個多世紀,影響了三代人實屬不易。她的文字蘊含中國古典的詩詞之美,故事架構複雜多變,也深受西方文學名著的薰陶,讀來通俗易懂,多情浪漫,帶著夢幻的色彩,更有鮮明的女性主義。在那保守又傳統的年代,說出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心聲。
這位「現象級」的文壇瑰寶,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史上,有部份論者將她視為傳統抒情脈絡中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上承鴛鴦蝴蝶派的情愛書寫,下啟當代言情小說,乃至網路小說之風潮。事實上,瓊瑤的創作因其豐厚的多重文本,包括小說、電影、電視、歌曲等等,因而形成更全面的影響,跨越不同載體、媒介,在全球華人通俗文化發展歷程中,深深紮根。
《滄海桑田心如故》文學回顧展對於何琇瓊這位幕後推手來說,在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館應該算是第一站。她更期待未來能面向全國,進而推及全球。
同時,她也希望結合不同的媒體形式來重新詮釋瓊瑤的經典作品,無論是線上或實體,無論是傳統的電視電影,或者更新更具開創性的多元姿態,能將瓊瑤的創作精神代代相傳下去。讓全球更多的人知道華語文化中這道絢爛的彩虹。
「傳承她的作品,除了對於喜好文藝創作的讀者有一種啟迪與鼓勵的作用,更值得的是,通過當代的解讀與演繹,可以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讓新一代的讀者能從不同的角度來挖掘與探討她作品中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何琇瓊再次強調,近年來華語文化備受全球關注,置身在這樣的時代進程裡,「傳承」絕對是不可懈怠的使命,它能夠連結到以前的、舊的,也能帶領我們面向未來的、新的。
「傳承」二字以及「使命」二字,在我們整場訪談中出現了好多次。
「傳承不單是一種使命,更像是一個難得的緣分吧。」何琇瓊鄭重說道——從祖輩到自己,再從自己到兒孫。
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