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瓊瑤於 2024 年 12 月 4 日辭世的消息,震驚全球華文世界,無數讀者、觀眾,均寄予無盡的懷念。
瓊瑤著作等身,親自修編的全集涵蓋超過七十本著作。在現當代華文文學的發展歷程中,許多論者都將她視為傳統抒情脈絡中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並認為她上承鴛鴦蝴蝶派的情愛書寫,下啟當代言情小說,乃至網路小說之風潮。
事實上,瓊瑤因其豐厚的多重文本,跨越不同載體,從小說出發,進而廣播、電影、電視,乃至歌曲等等,因而形成更全面的影響,在全球華人通俗文化發展歷程中,深深紮根。
她所創作的整個宇宙,緊扣著「愛」——愛情、天倫之愛、人與動物、植物之愛、人與自然之愛——以其飽滿的精神追求,擴及上述諸多不同媒介,深深影響數個世代的讀者和觀眾,成為無數人心中不朽的經典。
文如其人,真切可喜
瓊瑤本名陳喆,乳名鳳凰,童蒙幼時,瓊瑤母親即以唐詩代替兒歌教導她,七歲便熟讀李白、杜甫、白居易,為日後寫作打下堅實基礎。少女時代閱讀大量西洋文學名著,自謂這些讀物是她年少失意時最佳的避風港。高中畢業後立定寫作志向,並以《詩經.木瓜》中「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詩句裡的「瓊瑤」二字為筆名。
1963 年 7 月聲譽鵲起,並於一年半之內出版六部專著,包括長篇小說《窗外》、《煙雨濛濛》、《菟絲花》、《幾度夕陽紅》,以及中短篇小說合集《六個夢》、《幸運草》,同時還有第七本合集《潮聲》已完成排版,正待上市。
隨其文名漸盛,瓊瑤也步入影壇,1980 年代中期再轉進電視,將文人特質灌注在文娛產業,貢獻斐淺。1988 年首次返回大陸探親,同時開始整理著作全集,樹立版權典範,亦積極推動兩岸合制電視劇,將大江南北知名文化景點、山河風光盡收鏡下,播出後感動無數海內外觀眾。
瓊瑤善感,敏銳,兼治中華古典、西洋名著,不僅曾將家族親友間流傳的故事轉化成寫作素材,也借用西方經典為架構或靈感,更擅將中國古典詩詞轉化傳譯,再以精緻且平易近人的現代漢語,寫成小說題名、書中小詩、影劇插曲之歌詞,雅俗共賞,對廣大閱聽群眾影響深遠。
「刻劃愛情」或許是瓊瑤的事業重心,但在八十多年的人生歲月中,她堅信的、關心的,絕對不只愛情。她早期作品真誠寫出青年學子的生活經驗,中期作品洋溢濃郁的夢幻詩意,後期作品則馳騁於中華文化豐沛的古典印象。由於常將自身的經歷與見聞揉入觀察和體悟,在「轟轟烈烈的愛情」萌芽、發生和開花結果的過程中,涉及到的世代差距、文化視野、世俗觀念、道德議題、環境和機遇、時代與地域、社會的變遷,穿插交織在高潮迭起的情節中,與社會的脈動並肩而行,與時俱進。
閱讀她的文字,就像跟她近身接觸,聽她傾訴心聲。她是一個非常「真」的作者,一個非常「斯文」也同時非常「強烈」的作者。她也曾撰文自嘲所謂的「瓊瑤式對白」,但年過八旬的她在應邀錄影,勉勵有志於寫作的青年朋友時,我們敬愛的「瓊瑤阿姨」帶著微笑,鼓勵大家不要害怕退稿的挫折,因為「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她連聲說道「你們一定,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樣「瓊瑤體」的諄諄呼籲,我們怎能不愛?怎能不受感動?
熱愛生命的至情之人
《牡丹亭》裡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瓊瑤無疑是位有情、多情、至情之人。情到最深處,超越了生死契闊,只要她的作品在,她的精神就永遠在,只要世界上還有一個人相信「愛」,她的作品就一定有傳世的價值存在。
她逝世之後,至親家人、粉絲、好友重讀她的臉書貼文,一篇一篇,字裡行間都充滿著對生命的熱愛和讚美!她寫道:生命的美好,就在於能愛,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說,能跑能跳,能嫉惡如仇,活得轟轟烈烈,能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
以上種種,在有生之年,她都已經擁有過、享受過,確確實實不枉此生。
瓊瑤更在最後留下的文字裡再三叮囑,她的離去是自己生命走到終站時的含笑告別;她誠摯鼓勵著最親愛的我們,一時的打擊和受挫,可能只是美好生命當中的磨練,若能禁得起磨練,必能勇敢活出強大的自我。這個世間,雖然不是十全十美,卻也有各種意外的喜怒哀樂。
瓊瑤告訴我們——千萬,千萬不要錯過,那些屬於我們的精彩。
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