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變遷的時代,藝術早已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屬語言,而逐漸成為連接不同文化與價值的全球對話。無論是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還是巴黎街頭的即興塗鴉,每一處都在見證藝術的界線不斷被拓寬。在亞洲,這股力量也正在以全新的形式展現,融入日常,顛覆傳統,甚至成為推動經濟與文化進步的催化劑。
在這樣的背景下,「亞洲黑手藝術教母」李赫本以大膽的創新和跨界的視野,重新定義了藝術的價值與影響力。她的創作融合了鋼鐵工業的剛毅與藝術的柔美,突破了地域與文化的界限。她的作品不僅僅是視覺的呈現,更是一種深入生活、啟發全球觀者共鳴的力量:
「藝術應該是觸手可及的,它不應該只是掛在牆上的奢侈品,而是應該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並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在接受《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專訪時,李赫本進一步闡述了她的核心理念:「真正的藝術,源自於生活,回歸於人性。而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不僅應該在情感上打動人,更應該在文化與經濟層面創造深遠的影響力。」
作為暢銷作家與收藏家,李赫本不僅在藝術創作上取得巨大成就,也在國際藝術收藏界展現影響力。李赫本的藝術品收藏涵蓋了多位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常玉的素描畫作等,她以獨到的眼光和品味收藏藝術,並將其視為推動藝術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李赫本的著作《李赫本藝術經濟學:人人都是藝術家,但人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藝術家》正是對這一理念的最佳詮釋。這本書深入探討了藝術與經濟的交集,提出了「現流藝術」的概念——藝術不僅是創作,更是一種流動的、能融入現實生活的價值體系:
「藝術的價值不在於高不可攀,也不在於它能賣出多高的價格,而是它能否啟發你去創造、去思考、去改變自己的視野和生活方式。真正的藝術力量,來自於它能喚醒人心,讓每個人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潛能與熱情,從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不凡的靈感,並最終把這種靈感轉化為推動自身與社會進步的動力。」
從鋼鐵起步,踏上藝術之路
九年前,李赫本帶著對未知的熱忱,踏入了對她來說完全陌生的鋼鐵業。憑藉著毫無相關背景卻不懼挑戰的勇氣與堅持學習的熱情,她在一個競爭激烈、業績低迷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逐漸站穩腳跟。從一開始對機械設備一無所知,到深入研究機械工程的每一個細節,她以超乎常人的專注力,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贏得了同事與合作夥伴的信任。
這段經歷,不僅讓李赫本磨練出剛毅的性格,也培養了她面對困境時的創新思維,「齒輪如果生鏽,便無法轉動;而生命也是如此,需要不斷添加潤滑劑。」對她而言,這個潤滑劑就是藝術。透過色彩與畫筆,她將壓力轉化為創作的靈感,用一幅幅作品描繪出對生活的希望與韌性。
更令人驚嘆的是,李赫本將平凡的廠房打造成她的創作基地。在那些充滿油污與金屬光澤的場景中,她捕捉到鋼鐵剛硬的美感,並以柔和的藝術語言重新詮釋它,「鋼鐵不僅僅只是機械的基礎,它本身也可以是藝術的靈魂。」她巧妙地將工業的力量與藝術的細膩結合,創造出既強烈又和諧的風格,成為她藝術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特質。
李赫本常提到「慣者為師」這一理念,將其視為成功的重要基石。「什麼是『慣者為師』?」李赫本解釋道:「意思是,你不需要天賦異稟,只要長期專注於一件事,持之以恆,最終你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這種哲學不僅引導她在鋼鐵業中崛起,也成為她藝術創作的核心支柱。李赫本相信,正如每一個精密的機械齒輪經過反覆磨合才能完美運轉,藝術創作也是在不斷的嘗試與實踐中走向成熟:
「其實鋼鐵跟藝術並沒有那麼遙遠。鋼鐵是有生命的,每一個齒輪的轉動,都是一種協作;而每一幅畫的完成,也是如此。只要你細心觀察,世界上的每個細節都有它的藝術性,這是我的堅信。而只要願意持續專注,『慣者為師』,藝術最終會找到屬於它的生命力。」
人人皆是藝術家
李赫本的創作哲學深刻且富有啟發性,「人人都是藝術家,但人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藝術家。」這不是一種簡單的口號,而是一種對人類創造力的深刻洞察。她相信每個人都擁有創造的潛能,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只要用心感受與表達,都可以將藝術融入生活之中。對她而言,藝術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一種平易近人且充滿力量的存在,能夠深入生活、點亮人心。
「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有藝術的可能性。」無論是菜市場攤販的擺設,還是清晨曙光映照的街頭景象,這些看似平凡的場景在她的眼中都充滿了無限的創作潛力。在她的作品中,觀者不僅僅是欣賞者,更是參與者和解讀者。她強調,真正的藝術應該激發觀者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讓每個人都能在藝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內心深處的潛能。
李赫本尤其提倡她所創立的「現流藝術」概念,這是一種打破傳統框架、注重當下表現的藝術形式。現流藝術不僅追求作品的美感,更注重它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與影響力。她認為藝術與生活應該緊密交織,藝術應該與時代同頻共振,成為反映現實、回應市場需求的載體。這種理念讓李赫本的創作能夠超越單純的視覺表達,成為一種持續影響社會的力量。
李赫本還指出「現流藝術」的價值在於它的流動性與適應性,「當你把藝術從框架中釋放出來,它會找到自己的方向,並融入每個人的生活。」這種創作哲學挑戰了傳統的藝術定義,將藝術從博物館和畫廊帶入更廣泛的社會場景中,賦予藝術更實際的價值與影響力。
藝術變現:超越牆上的奢侈品
李赫本的藝術理念強調,「藝術不應該只是高掛於牆,而是能深入人心,改變生活的力量。」她主張藝術應該脫離傳統的孤立框架,融入日常,成為情感與價值的雙重體現。她所倡導的「心機藝術」正是這一思維的具體實踐,將藝術與經濟巧妙結合,讓作品不僅觸動靈魂,也成為可投資、可傳承的價值體現。
在她的藝術世界中,每件作品都承載著深厚的情感故事與市場潛力。她的代表作《川流不息》以流暢的線條和鮮明的色彩展現了生命的律動,被收藏家譽為「傳家之寶」,象徵事業與生命持續向前的動力。不僅是視覺的享受,這些畫作還是財富與精神的延續,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永恆記憶。
此外,當李赫本創作她的巨幅作品《海皇后》時,她不僅是在畫布上展現藝術的力量,更是在表達一種無懼、無畏的生命力。這幅作品的靈感源自她在菜市場的一次偶然經歷——一顆形態獨特的南瓜喚起了她對海洋深處力量的聯想,「即使在深海中無法呼吸,海皇后依然展現著霸氣與堅韌,這是一種生命的頌歌。」李赫本的作品就像海洋中的霸主一般,無懼任何挑戰,正如她在藝術與文化領域中展現出的領導力與影響力。
這幅作品的每一筆,每一個色塊,都是她個人力量的象徵,將海洋的深邃與生命的強韌完美融合。李赫本,作為一位多重身分的女性——藝術家、收藏家、商業領袖,無論在創作、收藏,還是在推動社會責任方面,都像《海皇后》一樣,擁有掌控命運的霸道氣魄。
在李赫本看來,藝術不應該被侷限於學院派的理論與牆上的奢侈品身份。她的作品突破了這些界線,以其極具感染力的表現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內涵,吸引了不同行業的收藏家與愛好者,「藝術是一種經濟行為,但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與文化的延續。」無論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律動,還是《海皇后》的自然讚歌,每一幅畫作都成為連接人心與世界的橋樑:
「藝術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它掛在哪裡,而在於它能否與觀者產生共鳴,能否讓人看到生命的力量與生活的可能性。這才是藝術的意義,也是它能夠持續影響人類社會的原因。」
從創作到行動,實現 SDG 的藝術實踐
李赫本的藝術不僅於市場,更承擔著深刻的社會責任。她始終堅信,藝術的價值不只在於美學的呈現,更應該成為促進社會公平與永續發展的有力工具,支持弱勢群體改善生活條件,讓藝術成為傳遞溫暖與希望的媒介。
「能力強的人光環在自己身上,而能量高的人會去幫助他人。」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李赫本的公益理念。她以實際行動踐行這一信念,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與創作能力,讓更多人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她相信,當藝術與社會責任結合,它所帶來的影響可以突破任何語言與文化的界限。
李赫本的慈善實踐與創作理念也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緊密結合,尤其是在目標 10「減少不平等」、目標 4「優質教育」與目標 13 「氣候行動」三大領域展現了卓越的貢獻。通過藝術的方式推廣平等機會,強調弱勢群體的權益,在展覽中常融入教育元素,以啟發更多人理解藝術的價值與力量。
當李赫本創作《海皇后》時,她不僅是在表達對自然力量的敬畏,更是在傳達對海洋保護的深刻關切。這幅作品直接呼應了 SDG 目標 14「保育海洋生態」。李赫本通過《海皇后》描繪了海洋的無窮力量與堅韌,象徵著海洋在地球生態系統中的核心角色,以及它所承載的生物多樣性和環境價值。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基礎,但卻面臨著污染、過度捕撈、氣候變遷等多重威脅。只有尊重和保護海洋,我們才能維護全球生態平衡與人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李赫本通過《海皇后》將海洋的力量轉化為藝術,提醒人們重視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李赫本而言,藝術不僅是創作形式,更是一種能與社會、自然共振的力量。透過她的創作,李赫本展示了生命的堅韌,也傳遞出對全球海洋環境保護的強烈呼籲,並以此推動對可持續未來的關注和行動:
「藝術是通往改變的橋樑,它可以啟發我們關注弱勢,珍視環境,並重新定義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這正是我創作與行動的核心動力。」
從地方到國際:藝術的跨界對話
李赫本深信,台灣藝術應該走出亞洲,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為本地文化贏得更多全球性的關注。她積極參與羅芙奧、佳士得等國際拍賣會,以其獨具個性的創作風格,成功吸引來自歐美與亞洲藏家的目光。對李赫本而言,進入蘇富比拍賣會是未來的長期目標,而短期目標則是讓更多國際收藏家能夠看到並理解她的作品,認同台灣藝術的深度與價值。
除了參與國際拍賣會,李赫本還致力於讓藝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她曾在銀行等非典型藝術空間展示作品,將藝術從傳統畫廊帶到更貼近大眾的場域,「銀行不僅僅是財富流動的場所,它同時也可以成為藝術文化的交流平台。」這種創新形式的展示,拉近了藝術與普通人的距離,賦予了公共空間新的文化價值。
李赫本的跨界對話不僅侷限於個人創作,也延伸至推廣本地藝術家,為他們在國際舞台上提供更多曝光機會。她認為台灣的藝術不但是視覺的呈現,更是一種文化對話的開端。透過藝術,希望連接台灣與世界,讓更多人了解本地文化的獨特性與創造力。
創造無限可能:藝術為未來發聲
展望未來,李赫本的藝術之路充滿無限可能,希望成為推動台灣藝術走向國際的重要力量。對她而言,藝術不僅是一種創作形式,更是一種超越文化與語言的全球對話工具。她深信,藝術的價值在於它能夠跨越地域,啟發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讓他們相信,藝術是一種可以改變生活、啟迪思想,甚至塑造未來的力量。
李赫本對未來的願景並非僅限於個人成就,而是希望以藝術為媒介,凝聚社會的善意,促進世界的理解與包容,「藝術是一種跨界的力量,當它與生活、科技和環境結合時,便能產生無限的可能性。」她希望未來能透過國際合作、展覽與藝術教育,讓更多人參與到這場關於美與力量的對話中,讓藝術真正融入生活,成為每個人心中的靈感來源。
為了實現這一願景,李赫本不斷努力推廣自己的理念和作品。即將攜手台灣藝術家,共同舉辦雙個展,展覽將於 2024 年 12 月 7 日至 12 月 24 日在台南市安平區的梵藝術私人美術館隆重舉行。此次展覽不僅是她過往創作的精華展示,更是一場全新對話,聚焦於她對海洋、自然與社會的深刻思考。她期待這場展覽能不僅觸動觀者的情感,也啟發更多人加入藝術與社會責任的行列:
「藝術的未來在於它如何啟發人心、連結世界,並以觀者為大,讓每一個人都能從藝術中找到自我共鳴。我希望打造一個以藝術為核心的全球化平台,讓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共同創造、共享靈感,並用創作回應我們這個時代的挑戰。這不僅是我創作的初衷,也是我對未來的承諾。」
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