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 2024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終端應用產品出貨回穩,再加上車用、HPC 與 AIoT 等市場需求,各界對整體產業復甦普遍展現信心,而台灣也持續展現量能以及扮演全球半導體產業製造領頭羊角色,台灣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也將啟動為期五年的「晶創計畫」,要將台灣打造為更亮眼的國際 IC 設計樞紐。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今年六月於英國倫敦舉辦的歐洲產業盛事倫敦科技週(London Tech Week 2024)當中,由台灣的國家實驗研究院(National Applied Research Laboratories, NARLabs)與英國 Semi Venture 合作的半導體系列論壇 Semi Impact Forum 2024,也格外受到國際矚目。
擁有柏克萊大學博士學位,在台灣更被譽為「台積電研發六騎士」之一、曾在台積電任職二十年的研發處長楊光磊教授,這次也受邀到倫敦,擔任特邀演講嘉賓。這位曾在台積電、中芯國際和英特爾擔任過重要職位的半導體領域翹楚,在 2023 年下半年卸下英特爾﹙Intel﹚顧問身份後,立刻投身教育,到台灣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致力為青年領柚發展國際舞台,同時推動永續教育。
這次,在科技創新薈萃的倫敦科技週以及半導體系列論壇 Semi Impact Forum 2024,他也在全球各相關產業的領導人前,接受大會協辦單位國際媒體《The Icons》專訪:「我始終相信科技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關鍵,而在這當中,領袖的角色十分關鍵。具有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更有責任以身作則,透過實際行動來影響和帶動其他企業,共同推動社會的永續發展。」
此外,他也以自己過去在台積電服務,以及其他的人生經驗,介紹自己一路走來的一樣隨身人生法寶「失敗履歷」:
「把失敗當做成長的養分,就一定能往更好的方向前進!正如同台灣的半導體量能,也是在所有的產業鍊、生態系中,每一個角色一起一步一腳印努力,從無數次失敗、挫折中,經過一次次蛻變、迭代,最終到今日,才有辦法指揮出全球的交響曲!」
國研院孵化半導體產業國際發展
這一次,在台灣的國家實驗研究院與英國 Semi Venture 共同穿針引線下,多家台灣半導體相關企業,在論壇中向全世界展現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成績。而楊教授也在專訪中,提到了國家實驗研究院在半導體產業發展過程中提供的關鍵價值:「國研院在台灣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角色,不僅在產業界賦能,也在學術界、研究界發揮著重要整合作用。」
楊教授指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如台積電和聯電,已經在全球享有盛譽,這些公司無需過多的曝光就能吸引目光,然而,對於那些相對在一開始不起眼、難以快速進入國際市場的小公司和初創企業來說,國研院就就提供了一個關鍵的平台,讓它們可以更快速借力成長。
「與工業技術研究院不同,台灣的國家實驗研究院更側重與學研界的合作。工研院主要以台灣的工業為主,自 1970 年代成立以來,一直在扶持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隨著半導體產業的成功,工研院在半導體產業的角色變得有些模糊。相比之下,國研院則在更大程度上與國際學、研、產的各種合作中,能夠更實際地推動項目進展。」楊教授指出,國研院致力於將學術和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更能協助中小企業迅速與海外學術機構和企業建立緊密的跨國合作關係。
楊教授還強調了國研院在國際合作中的具體影響。例如,當捷克需要發展半導體產業時,國研院能夠有效提供人才培育和技術支援,幫助規劃實驗室和孵化建立中心。此外,國研院也有充足的經驗能將海外人才帶到台灣進行培訓,甚至在線上對海外進行培訓,這對於擁有國際量能的新創企業是非常關鍵的支持。
「國研院的孵化角色對於新創企業的支持尤為關鍵。」楊教授強調,「新創企業可以利用國研院的資源和技術,將創意轉化為實際產品,並完成概念驗證(POC)。這些企業在早期階段獲得國研院的支持後,就能夠更順利地進入風險投資階段,最終進入商業化階段。」
楊光磊教授的領導力三大支柱
這一次,楊光磊教授在倫敦科技週及半導體系列論壇 Semi Impact Forum 2024 上,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創始人、執行長等領袖人物會唔,長年關注領導力的他,也特別在接受《The Icons》專訪時,談到他眼中的三個與領導力有關的重要支柱:「獨立自主」、「值得信賴」及「高生產力」。
首先是「獨立自主」,領導者必須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好的領導者必須能夠在沒有外援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做出正確的決策,這需要深厚的知識和豐富的專業經驗,甚至生命體驗歷程。」他強調,領導者不僅要有自己的想法,還要能夠在困難面前保持冷靜,迅速找出解決方案。
其次是「值得信賴」,指的事領導者要能夠建立並維持與團隊成員、合作夥伴之間的信任關係:「信任是所有合作的基礎,沒有信任,就沒有高效的合作。」他分享了一個例子,有一次在帶領一個跨國項目時,由於時差和文化差異,團隊成員之間出現了不少誤解和矛盾:「領導者一定要透過耐心的溝通展現誠懇的態度,逐步消除了大家對自己的疑慮,進而消除團隊成員之間的疑慮,讓團隊成員彼此信任。回憶那次的跨國項目,我記得最終使任務順利完成的關鍵因素,就是領導者率先以誠相待,自己第一個做到言行一致,接著大家紛紛效仿,一切就都自然順暢了。」
最後,「高生產力」是指領導者要能夠帶領團隊高效地完成任務,並且不斷提升自身及團隊的效率:「良好的生產力必定來自於對工作的熱愛和對細節的專注。」他提到,在台積電工作的日子裡,自己常常加班到深夜,對每一個細節都反覆推敲,力求做到最好:「只有全心投入,才能夠真正發揮自己的潛力,帶領團隊不斷前進。」
楊光磊:影響力高的企業更應以身作則帶動永續!
向來關注青年領袖發展的楊光磊教授,也提到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啟發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教育應該協助人裝備好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只會背誦知識,尤其在亞洲,青年學子應該被提供更多實作機會,讓他們從實踐中成長。」
楊教授也指出,現今的教育體系需要更多的跨學科教育,以培養出適應未來需求的人才。他認為,未來的競爭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競爭,更是綜合素質的競爭,他建議教育機構應該更加重視跨學科的教育,讓新一代具備更廣泛的知識面和靈活的思維能力:「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具有跨領域能力的人才,因為在不同的領域中找到關聯性,才能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在談到科技發展時,楊光磊教授也提到了科技倫理與人文關懷的重要性,他認為科技的發展應該以人為本,不能脫離人文價值:「科技的進步應該服務於人類福祉,而不是相反。」他強調,科技工作者應該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推動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要關注科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訪談中,楊光磊教授還談到了 ESG 與企業社會責任的議題,他認為科技創新應該在不斷推進的同時,保持對社會責任的重視。他指出,許多企業在追求技術突破的過程中,忽視了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這是需要警惕的:「科技進步不能以犧牲環境和社會福祉為代價,我們必須在創新和永續間找到平衡。」他也分享了自己在台積電推動 ESG 的經驗,當時台積電在環保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不僅提升了製程的環保標準,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尤其影響力高的企業,更應該以身作則,透過實際行動來影響來帶動其他企業,共同推動社會的永續發展!」
科技創新是全球範疇中的協作
如今的楊光磊教授,在離開產業界後,已經投身教育,在台灣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藉由台積電、中芯國際和英特爾等指標性企業管理團隊的經驗,他呼籲,培育未來人才這件事一定要從國際的高度上做起。
他認為科技創新不應該是單一國家或地區的事,而是全球範疇中的協作:「未來的科技創新,需要全球人才共同努力,因此,我們需要跨越國界、共同解決全球面臨的挑戰,共創共贏。這就和永續議題一樣,大家都面臨的同樣的環境議題,不論是談到 ESG 還是 SDG,沒有一間公司、甚至一個國家,可以單打獨鬥,因此,培養青年人的國際視野、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甚至與世界合作的能力,都非常重要。」
楊教授也提到,希望各界都投入更多時間和資源於教育領域,讓青年人才不只能夠在更早就取得與世界舞台並肩而行的 DNA,更能學會如何彼此賦能,教學相長,每個人有辦法擔任領袖,每個人也都有能力與不同領袖相處,這才是所謂未來人才應該有的樣貌。
楊光磊教授的「失敗履歷」
楊光磊教授在訪談最後,向《The Icons》採訪小組介紹他的人生法寶:「失敗履歷」。
他強調,失敗是人生最好的學習機會,因為只有在痛徹心扉的經歷中,人們才會真正有所感悟並想要改變:「如果有成功的經歷或體驗,當然很好,但如果失敗,也要把它當成是一個獎盃來看。」楊光磊教授自己曾經製作過一個「失敗履歷」,詳細記錄了他人生中所有的失敗經歷,並將每一次失敗視為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楊教授也分享了他在台積電工作期間的一段經歷。有一次在研發一項新技術時,他所帶領的團隊遇到了重大困難,幾乎所有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面對巨大的壓力和挫折,他並沒有放棄,而是鼓勵團隊重新審視每一步驟,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最終,他們不僅克服了技術難關,還在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新的創新點,為後續的研發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終交出了超乎所有人想像之外的成績單。
「許多偉大的發明和技術突破,都是在無數次失敗後才得以實現的。失敗讓團隊有機會重新審視問題,激發新的思路和創意,如果沒有經歷過失敗,我們很可能會忽略一些重要的細節和問題,這些問題在未來可能會變得更嚴重。」此外,他也強調,企業文化應該鼓勵員工勇於嘗試和創新,即使面臨失敗也不應該被過分責怪:
「一個健康的企業文化應該是允許失敗的,因為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員工才能夠真正發揮創造力,敢於挑戰現狀,推動企業不斷向前發展,尤其領導人在這方面更應該以身作則,展現面對失敗的正面態度,讓團隊體悟到,每一次的失敗都蘊藏著莫大的養分,也都是學習和成長的關鍵契機!」
精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