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日前舉行了一場「永續領航:可持續發展與領導力論壇」,吸引了多位重量級講者與專家與會。此次論壇由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 ESG 委員會、英國臺灣青年商會、成功大學英國校友會以及《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聯合主辦,針對各界領導人如何在當前全球變遷環境下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進行多角度的討論與激盪。
成功大學前校長蘇慧貞教授在開場致詞時肯定了本場論壇的意義,特別是成大校友多年來持續對永續議題的支持和參與,「成大校友在不同國家、領域都持續關注並參與相關議題,這些努力對於學術和實務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蘇慧貞也進一步提到,台灣迎來新的總統和環境部長,他們都是長期致力於環境保護的友人,而這些領導人的新政策和措施,也將對台灣在全球框架下的貢獻產生重要影響。
蘇慧貞:跨學科的理解與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永續挑戰
蘇慧貞教授還特別指出了環境風險跨國界、跨領域的特性,只有通過跨領域、跨學科的彼此理解與合作,才能有效應對這些挑戰:「ESG 以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 議題不僅關係到環境風險,還涉及到社會風險和治理挑戰。大家要加強對這些議題的認識,持續迭代知識,和不同領域的人大量溝通,才更有機會準備好應對措施,為更長遠的生存做好準備,從企業的角度是如此,從人類生存的角度更是如此。」
她進一步強調,永續發展的實現不僅僅依賴於科技創新和政策推動,更需要各界領導人共同參與,並致力於培養下一代的永續意識和責任感:「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加重視教育的力量,從學校到企業,從政府到非營利組織,都需要齊心協力,推動永續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蘇慧貞說。
此外,蘇慧貞也提到,企業在追求永續目標的同時,應該更加關注員工的福祉和社會公平,因為這些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當我們的企業和社會都能夠實現真正的公平和福祉,我們才能說我們走在正確的永續發展道路上。」
簡偉華:企業邁向永續不能僅有口頭承諾,而應有實際行動和投資
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 ESG 委員會主任委員簡偉華博士在致詞時提到了委員會的願景及使命。她指出委員會自 2022 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動全球六大洲會員的永續發展,並協助各國台商企業落實 ESG 以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她也特別強調了具體行動的重要性,企業在追求永續目標時,不能僅停留在口頭承諾,而應該有實際的行動和投資。
「我也想強調數位轉型對於企業實現永續目標具有關鍵意義。數位化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還能在監測和報告碳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簡偉華說,尤其面臨數位衝擊,只要策略是對的,數位轉型必定是企業邁向永續之路的捷徑,因此,企業在制定永續目標時,應該多方佈局,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和策略,才能夠真正做到永續,而不僅是曇花一現,比如在供應鏈當中與其他企業和組織聯手,結合彼此專長,就能共同應對挑戰。
簡偉華還特別指出,另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反「漂綠 (Greenwashing) 」。她解釋,這是指企業為了達成商業目的,沒有真實投入資源去實現 ESG 目標,而以操弄或欺騙的方式誤導利害關係人:「我們希望通過倡議,引導大家思考相關的議題,並將永續落實於數位轉型的過程中,因為現在已經進入 AI 時代,如果不進行數位轉型,永續目標會變得太複雜,或在監測和報告時過於繁瑣。」
曾仁輝:企業需要承擔社會和環境責任
格林威治大學曾仁輝教授在專題演講中提到,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全球化暖問題日益嚴重,主要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他說明,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全球溫度將繼續上升,學界普遍認為,為了將溫度上升控制在 1.5 至 2 攝氏度之內,迫切需要實施減排政策。
然而,目前的政策遠不足以達到這一目標。儘管一些國家已自願採取行動,但更多國家仍需加大努力:「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和極端天氣事件,這不僅影響環境,也威脅政治和社會穩定,可能導致由氣候災難引發的難民問題。然而,國際法對氣候難民的保護仍不足。」
曾仁輝也強調,企業不僅要追求經濟利益,還必須承擔社會和環境責任,而綠色營銷和永續或可持續性發展相關報告變得越來越重要,未能履行可持續性承諾的公司,可能面臨訴訟和投資者信任的喪失:「可持續性發展的概念源於我們需要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保障未來的需求。這一概念包含了兩個關鍵方面,一是資源的有限性,二是不可再生資源的破壞。商業領袖需要理解可持續性或永續的重要性,獲得必要的技能和技術,並建立支持網絡。知識和財力固然重要,但同情心和對未來幾代人的承諾同樣必不可少。我們今天的行動將決定我們星球的未來。」
王怡雯:永續發展需要新世代企業家在整個生態圈共同協作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TDEA)執行長王怡雯,則在專題演講中介紹了 TDEA 賦能二代、三代企業家進行永續轉型的多個案例。臺灣數位企業總會是由新世代企業家共同成立的組織,旨在通過合作和創新,推動企業的數位轉型和永續發展。其中,王怡雯在本次論壇的專題演講中分享了在疫情期間合力提升核酸檢測儀產量的故事,不僅展示了二代企業家的合作精神,也體現了他們在面對危機時的應變能力。
「我們致力於推動中小企業的創新和升級。從解決企業家在接班過程中的挑戰,到協助他們進行數位轉型和碳中和,我們一路走來看到了合作和信任的力量,這讓我們更加堅信跨產業合作的重要性。近來我們為新世代企業家成立了『 三代轉型研究院』,目的是希望通過專業課程和實踐機會,讓新世代企業家的領導力再升級,同時幫助家族企業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永續或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單一企業的責任,更需要整個產業鏈、生態圈的協作。」
王怡雯也指出,企業應該積極採用創新技術和數據驅動的方法,來提升環境績效和減少碳足跡。她表示,TDEA 正在開展一系列新計劃,包括建立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系統和推動更多企業加入碳中和的行列,這些舉措將有助於提升新世代企業家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許復:企業領導人的話語權是永續賽道上決勝關鍵
亦是成大校友的《The Icons》執行長許復則在專題演講中呼籲,企業在推動永續或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讓外界利害關係人看見企業主及企業,在實踐 ESG 以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 方面的決心與實踐能力。而這一切都跟聲量有關,這裡面牽涉到領導人的個人品牌傳播,以及企業本身的永續形象傳播:「源頭還是領導人本身,他想把這個企業帶到哪裡去?利害關係人知道嗎?企業領導人的個人品牌傳播的關鍵,關乎讓利害關係人看到的誠信與行動力,但在資本市場中,這些還不夠,懂得主動出擊為自己創造話語權的企業主,才會是永續或可持續發展賽道上的贏家。」
許復也提到,安永全球機構投資人調查, 超過 90% 的全球投資人使用 ESG 標準來評估企業經營表現,企業傳統揭露財務報告已無法滿足投資人要求,投資人還需要獲得高品質且透明的 ESG 非財務報告資訊,很多企業對環境及社會默默付出,不願媒體報導,或是在做了之後被動等待詢問,從某些角度來說這樣是吃虧的,因為隨著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抬頭,企業主動向利害關係人揭露及溝通,成為建立長久信任的重要關鍵。
「除了發布報告書等待他人瀏覽,企業應該主動向利害關係人釋出重要資訊,借力合作夥伴,善用數位溝通工具,讓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包括供應鏈、政府、媒體、投資者、消費者和員工等,都能清晰地看得見和感受到。換言之,就是企業在 ESG 及 SDG 上的表現,應該要大聲說出來,讓聲量為企業領導人說話,而聲量也能吸納更多資源,讓企業與領導人都能走得更長遠,這也就是為什麼各國代表性企業,都把永續或可持續發展面向的行銷與品牌傳播視為顯學。」
企業領導人願意共同領頭,生態圈才能共贏
英國臺灣青年商會會長戴翌軒,作為論壇主辦方,也特別從教育與傳播的角度,在致詞中強調此次活動定調在 ESG 及 SDG 議題傳播的重要性,「我們這一次特別從企業領導人的角度探討如何實現永續或可持續發展,為的就是強調 ESG 當中的 G (Governance) 這一個角度,也就是治理。從這一個關鍵的視角來看,不論是學界、業界,還是政府部門,只要領導人有意識,願意讓行動落地,所有人就都能在這件事情上共贏,而有資源的領導人,當然可以起到帶頭作用。」
成功大學英國校友會會長卓湘惇則說,呼應蘇慧貞校長提到的,通過跨領域、跨學科的彼此理解與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永續挑戰,而海外的意見領袖們,有責任也有義務串連各國資源,讓永續或可持續發展議題能夠推動所有人一起為未來做好準備,「學界的人有學界的角色、企業有企業的願景與目標,各國政府也有自己該做的,最重要的是彼此持續對話,因此,這樣的跨國、跨界論壇,我們還會持續舉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