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村子,許多正被貧窮、飢餓和疾病困擾著。其中,許許多多的孩子無法健康成長,因為疾病早早離開人世。為什麼? 這其中一大原因,是因為「沙蚤」。每天,孩子們要步行一至兩小時到學校,穿過泥地和沙地,沒鞋子穿的腳很快就被磨破。這時,沙蚤便會鑽進傷口,使傷口潰爛,孩子們得不到好的治療,最後便是疾病纏身,或者被迫截肢。
「他們需要鞋子」這是「舊鞋救命」創辦人楊右任的第一個想法。經過調查,他又發覺台灣平均一個人有三到五雙鞋子,有些鞋子穿一穿,發現不喜歡就丟掉。因此,從2015年開始,「舊鞋救命」組織募集全台灣的舊鞋,送到非洲的各個村莊,讓這些沒有用的「舊」鞋來「救」命,賦予它們新的價值,甚至募集更多經費在當地挖井、建校,除了確保飲用水安全外,更提升當地教育水平。
在漫無目的的人生道路拉我一把的男人
楊右任回顧人生各階段,一開始也不是所謂的「慈善大師」或有「大慈大悲」的心,甚至是大家眼中社會低層的「小混混」。楊右任父親開製鞋廠,從小就對書本提不起興趣的他,初中時就被父親送到澳洲留學,到了澳洲無拘無束的他,開始在酒吧、混街頭等人群混雜的地點出沒,和兄弟們玩滑板、塗鴉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天。沒想到結束後其中一位滿手刺青的男人朝自己走來,並稱是這裡的牧師,邀他要不要到自己家坐坐,自己在驚訝的同時也欣然答應。之後的幾年,每隔幾天楊右任就會和牧師碰面,和教會的朋友們聊天相處,當中每個人看起來都是刺青、龐克頭的混混,不過他們一步步成熟,最後都和牧師成了「靈魂好麻吉」。
殊不知,那次的因緣際會竟成了楊佑任的「救命稻草」,他形容那位牧師是:「救我一命的男人」,把他從混亂的生活帶出來,讓他認識信仰。之後成為教會小組長的他,永遠歡迎青少年到他那破舊的小公寓去住:「我從來不鎖門」。因此他只有幾坪米大的租屋,時常躺滿了流浪少年:「每次半夜醒來都要小心翼翼跨過一堆『屍體』」,他調侃道。
「上帝使用願意的人,不是完美的人」
回到台灣幾年後,楊右任與加拿大妻子結婚,兩人都在教會做服事同工。他的岳父在非洲從事宣教和服務工作,偶然間兩人的談話岳父分享道:「孩子們的笑容好燦爛,但是他們的腳都爛掉了。」 看到一張張岳父手機裡孩子們潰爛的腳的照片,楊右任決心想做點什麼。想到台灣人,一人三五雙,甚至有些人有十幾二十雙,我們何不捐一些自己不要的鞋子過去 ?當岳父再次起行去服務時,他便將家裡所有多餘的鞋子包起,請岳父一起帶過去。「穿上鞋子的他們好開心,但是一下就發完了」。當然,非洲有千千萬萬的人需要鞋子,光靠一家人,一個行李箱,只是杯水車薪。
2014年,他與太太將這個問題做成海報,貼在社群媒體上。沒想到反應及其熱烈,隔天醒來家樓下全是郵局送貨的車:「簽收蓋章蓋到手斷掉」。將這一大堆舊鞋暫放哥哥家,竟把所有客廳房間都淹沒了,鄰居們都調侃道:「你們家甚麼時候改做回收業的?」
要將這一堆鞋子整理再寄去非洲,就算動員了全家力量,還是無法做到。還好,因為大眾、媒體許多人注意到這些問題,願意一起來幫忙。接下來便是棘手的經濟問題,處於中低收入戶的他們,如何將這麼龐大的物資寄到國外?「跪下禱告後,就毅然決然去做」楊右任把全家戶頭裡所有錢都領出來,全心投入服務工作上。很快的,他和太太成立非營利組織「舊鞋救命國際基督關懷協會」,順利將一包包鞋子運給非洲所需要的人。
「你不能坐在冷氣房裡,想著非洲有甚麼樣的問題」,幾年後,楊右任舉家搬往肯亞,在當地從事更多服務工作和計畫,包括「活水計畫」(幫助改善清潔飲水與衛生設施)、「興學計畫」(興建能遮風擋雨的校舍,提供優質教育)、「養雞耕農」(促進當地永續經營)、「國際志工」和「MOVE 宣教」,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服務。
這一路服事當中,楊右任一家和一起服務的同工們碰到的困難絕非一般人能想像,卻也經歷許多恩典,使生命的故事愈來愈精彩。楊右任妻子、女兒感染瘧疾後恢復、幫小男孩清理腳上的沙蚤,讓他能重新快樂地打球、製作衛生棉給女孩們,教導正確的生理常識與性別平等意識與性別平等意識……。太太雷可樂在一次電視訪問中分享,印象深刻的一次天人交戰,是在餵還是嬰兒的女兒吃好不容易弄來的一點粥時,面前又出現四五位餓了好幾天的小孩,眼神直勾勾地盯著那碗粥。在母親與服事者這兩個角色當中抉擇,感覺做甚麼都會對不起另外一方。
「我不怕困難,不怕痛苦,就怕沒有生命故事」楊右任從十七八歲的街頭少年,到如今救助幾千、幾萬人的生命,他願把如此經歷歸於他的信仰 :「上帝使用願意的人,不是完美的人」,他在最放蕩不堪時被牧師改變,現在也能去改變別人。
想了解更多楊右任的生命故事,可以去聽他的講座:失控,是最好的安排|楊右任 Yu-Jen Yang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