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改變,人類的權利意識也逐漸加強,同時也產生各種衝突,比如同志大遊行、反同志大遊行,兩者皆是為自身理念而走上街道,雙方衝突你來我往,不但沒有取得更多共識,也導致雙方的誤解和仇恨更深重。
時常在新聞或電影上見到「基督徒強烈反對同性戀行為」的理念,這是真實的數據統計?還是單純的新聞操作?亦或是個人案例?若我們只看單一面向,而不願意自己思考,不管是對宗教信仰,還是同性戀議題,都只會產生曲解而已。
牛津大學神學系哲學博士、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同時也是歸正福音事工R.E.M.學術顧問的曾劭愷博士,在《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上為我們闡釋宗教信仰與同性戀族群之間的誤解問題。
宗教的「虛偽平等」?
「基督教不是也提倡平等嗎?為什麼要做出這些歧視行為呢?」《The Icons》記者向曾劭愷問到。
很多宗教信仰都會提倡平等,在相對有影響力的宗教中,基督教也抱持著相同理念,但部分教徒對同性戀族群卻是強烈批判,這樣不是很矛盾嗎?
「其實從歷史上看基督教,我們可以發現,教徒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信仰上帝,認為按上帝形象所造之人皆是平等的;另一種是認定自己所屬群體,不論性別還是種族,是被上帝眷顧的卓異者,儘管他們所謂的『上帝旨意』,往往是按自己文化價值觀扭曲聖經的教導,所作所為稱奉上帝旨意。」
曾劭愷將兩種類型的基督徒分析給記者,雖說兩者名義上皆信仰基督教,但對於上帝賦予的生命卻有不同看法,前者對於生命一視同仁,不論是異性還是同性戀,皆是按上帝形象所造,而後者即便承認「人皆罪人」,但在言行間卻往往將同性戀者視為異類。
曾劭愷:大遊行背後有令人欽佩的理想!但行為與表現方式可能產生不同觀感
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目標10是「減少不平等」,曾劭愷說,大遊行的目的在於為自身爭取權益,此種行為可以說是在履行此目標,理念與勇氣都令人嘉許,「但不管是同志大遊行,還是反同志大遊行,不當的言行舉止只會導致更深的誤解。」
「有的時候看到同志大遊行中,有人舉著非常不雅的標語,即使其中有更深一層的用心,或情緒抒發,但看在其他人眼中,很容易再將他們貼標籤 ; 而反同志大遊行中,帶頭的人,常常口出狂言,語帶威脅,煽動仇恨,這非常不應該。往往被社會看見的都是遊行中最極端的言行,這些,都可能導致雙方更多誤解,甚至加深仇恨。」曾劭愷感慨道。
曾劭愷分享到過去的一次經驗,他參與並推薦清華大學王道維教授主編的兩本書:《當同志遇見耶穌》和《當耶穌遇見同志》,每個月以書本化解成見,效果非常顯著,很多基督徒嘗試去理解。
「這樣不是很好嗎?坐下來好好談談,首先,願意放下成見,聽一聽對方的想法,我想,這是消除鴻溝的第一步。」
關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