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版圖不斷改變,新科技日新月異,各式各樣的潮流每分每秒推陳出新,而企業、組織如果不順應潮流,很難持續保持競爭優勢,確保影響力。當今,其中的一個大潮流就是人工智慧(AI)對各產業、甚至個人生活的全方面席捲。
面對AI這個強大的「外來種」,對組織是福還是禍?身為組織中的一份子,又要如何保持競爭力?更慘的是,當AI「加入組織」,組織中的誰會被取代?國際知名的「運氣」專家,目前人在德國柏林、任教於歐洲管理與技術學院(ESMT Berlin)的劉正威副教授,接受《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專訪,提供了我們不少新思路。
來源:劉正威提供
如果你不想被取代,就得學會和AI互補
資料顯示,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受雇階級,對AI的發展是相對悲觀的,尤其聚焦在AI將帶來的取代效應。在這個AI會下棋、作曲、作畫,甚至還擊敗人類的時代,他們極其恐慌的是:「會不會有一天,AI做我的工作,會比我做的還要好?」
劉正威解釋,只要一項工作是可以被演算法辨識、紀錄、分析、並且程序化,取代效應是絕對存在的,「這對雇主來說是個好消息,但對員工可就不是了。」劉正威笑說。
但是,這對員工來說,也未必是個死局,「這個趨勢,反而可能成為組織與員工改變、進步的契機。」劉正威強調,AI加入人類生活,提供的是組織和員工反思並聚焦在AI仍難以取代的「人性技能」上的機會。
「互補的模式是現今最被廣為接受的主流觀點,也是員工能和AI攜手讓組織變好的最佳解方。」
來源:劉正威提供
和AI「唱反調」就對了!
與AI互補乍聽有理,但什麼樣的技能是人類可以依榜和「萬能」的AI相輔相成的呢?劉正威說,我們要有一種「唱反調」(contrarian)能力:
「AI做得最好的事情,人類就要避開不去做。」什麼時候AI是最厲害的?是有大量數據的時候,不管是下棋、作曲、作畫,都有大筆大筆被完整紀錄的資料供AI學習並且再產出,相比之下,人類當然沒有勝算:「所以人類應該反向思考,在資料缺乏、甚至不存在的時候,就是人類可以大放異彩的時刻。」
好奇心和同理心是人類面對AI的籌碼
「好奇心和AI的天性是相背的!」劉正威解釋,對AI來說,好奇心根本不合邏輯,AI演算法有一種成效回饋機制,如果成效和預估的相同就增強繼續做,錯誤則避開不去做。「好奇心不一樣,人類經常不計結果的堅持探索,這也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劉正威提到,好萊塢常把AI描寫的富有同理心,「也許幾十年後的未來會有吧,但AI要具有真正的同理心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他解釋,同理心是基於人類過往互動的經驗和社交訊息組成,而這些資訊是沒有架構、沒有系統性的:
「想像你要講一個有說服力的故事,說服一位夥伴跟你創業,這就需要人類獨有的同理心了。」
來源:劉正威提供
經理人和AI成為合作夥伴的心法
劉正威指出,許多經理人將AI視為洪水猛獸,但是,「更聰明的方式是,成為AI的合作夥伴,同時小心不要被AI制約。因此,要培養好奇心、同理心的新思維、新技能。」
「如果沒有終生學習的專業態度,經理人被AI取代是理所當然的!」劉正威舉汽車GPS為例,GPS導航就像AI科技的小小縮影,由過去的資料推導開向未來的最佳路徑,然而過去成功的模式不保證可以套用在未來,因此才有許多盲目跟隨GPS而開進死路的案例:
「經理人應該像一個不斷修正路徑的駕駛,才能在AI時代下帶領組織開向康莊大道!」
關聯閱讀: